中国作家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正文

回到以人为本的现实主义道路上来

//m.zimplifyit.com 2012年11月21日08:25 来源:朱秀海

  当今的现实主义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军事文学创作的路该怎么走?这是每一个部队作家都不可能回避、且回避不了的问题。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和我的合作者更加坚定了在创作长篇小说《第一次起飞》中形成的认识,那就是:回到以人为本的现实主义道路上来,把我们关注的重心放到当今现实中的中国人、中国军人的生存现实、心理现实也即他们的命运现实上来。

  中国人、中国军人的命运现实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现实以及军队建设的现实。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经济规模迅速发展、但又没有达到充分富足、能给每一个人带来满足和幸福感的阶段,我们的时代充满了丰富且互相冲突的现实、声音和色彩。我们的军队建设也正在经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时期,一个加快完成机械化、迅速向信息化发展的时期,一个从作战人员、作战兵器到作战方式都和过去大为不同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各种安全威胁,中国的军队承担着和过去不同的责任。新一代军人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执行任务,承担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使命,肩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同样,社会的、时代的、军事斗争现实中的一切元素也都在影响中国人,进而影响每一个中国军人,构成他的生命现实。所谓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他们的生存现实、他们的生存史和命运为本。

  多年以来,中国现实主义军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大致上产生于部队自身,产生于一些少小从军、在部队长大,或者是有着长期部队生活经验、对一个时代各式各样的军人类型非常熟悉的作家。这说明,优秀的现实主义军事文学只可能产生于那些对一个时代军事建设和军事斗争的现实非常熟悉、对其具有深厚情感、同时对中国军人所处的时代非常熟悉的作家手中。对于那些不熟悉、不了解这些现实的作家来说,其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重新深入中国当代生活现实,尤其是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现实。作家不但要熟悉各种各样的人,还要熟悉各种各样的武器,熟悉人与武器的新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新人和新故事,建立与这个新时代的军队、军人血肉相连的关系,从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中国军人的命运中领悟时代和军队建设的新特点和本质,从宏观上理解今天中国军队建设的现实,这一时代军人的工作与生活,他们的生命历程,痛苦与欢乐,挫折、牺牲与成长等等,从中领悟当代军人的生命价值与光荣。这些话题是老生常谈,却又无法回避。仅以今天军队建设的现实来举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清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些年来,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提速和军队越来越多地执行各种与传统战争不同的新任务,这支过去我们认为很熟悉的军队正在我们这些老军人面前变得陌生,不但武器和兵器变得陌生,使用这些武器或兵器的人也变得和我们生疏起来。譬如我们要写的航母以及航母舰载机,都是过去军队中没有的。对于军队作家来说它们是全新的,这就要求作家必须扑下身子熟悉它们,并且重新认识那些被武器和兵器改变的军人,否则就无从谈起对他们的熟悉,无从谈到去书写他们。作家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现实的力量,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让人类的智力在其丰富性和深刻性上显得苍白,因此,小看现实的力量,不尊重现实,到了后来必然是读者对作家作品的小视和不尊重。因此,熟悉今天的人(包括武器),与作品表现对象重新建立血肉相连的联系,从感情上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才能真正回到以人为本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来。

  回到以人为本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来,有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有一种顾虑一直在影响着从事军事文学创作的一些朋友。他们常顾虑,真正的现实主义要看到现实中所有的事物,不但有阳光还有阴霾,完全的现实主义就是要完全忠实于现实中人们看到的生活的全部。这种想法使他们在书写现实主义作品时顾虑重重,在他们看来,忠实于现实可能影响中国军事文学对于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忠诚与颂扬。我们也曾经被人问到过这个问题。但我的经历给我的启发是,如果作家真心尊重每一时期军队生活的现实,尊重这一时代的军人和他们遇到的艰难,就根本不用担心忠实表现这一切会影响作家在作品里表现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无论是我们经历过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后来,直到今天,中国海军在我国领海内外一直进行着艰苦斗争,如果作家熟悉这些时代的中国军人和他们的故事,我们就会懂得,经历这些斗争的军人们,其生活是艰苦的,他们一直像战争年代的军人一样承受着各种考验和痛苦,随时要面对牺牲和奉献。真正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作家就会发现,这样艰难的环境恰恰是滋养传统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土壤。我一直坚信的一句话是,“越是艰难的环境,越是面对牺牲,就越容易滋养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这里仍然有一个前提,即文学创作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忠实于现实,优秀的现实主义军事文学作品一定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又回来了,要写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蕴含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恰恰要求作家真正扑下身子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认识生活和生活中的军人,理解他们,努力去读懂他们的灵魂。可以这么说,在每一个经历过艰难年代的军人的灵魂里,都会有一部英雄史诗。

  长篇小说《第一次起飞》是一部以航母舰载机试飞大队攻克舰载机在航母上实现着舰和起飞的关键技术、实现中国第一艘航母成军伟大目标为描述对象的小说,我们认为我们写的是一部英雄史诗。能不能写成真正的英雄史诗还不得而知,但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故事,特别是我们在深入生活、接触中国第一代航母官兵的过程中遇到的人物原型,他们本身就具有英雄史诗的诸多元素。这是我们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一次新探索。其实,回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来并不难,作家只要真心投入现实,以现实中的中国军人为摹本,熟悉他们,研究他们,在理解他们的生存现实、精神现实的同时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过去和未来,才能全面地理解军人的命运,在此基础上创作文学作品。如此一来,我们的创作都不会离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太远,距离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也不会太远,因为一部作品只要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它往往也就是理想主义的,同时也可能是英雄主义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