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近日,著名编舞家沈伟现身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与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共同与大剧院的会员朋友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解读他在国家大剧院首届舞蹈节上带来的演出《春之祭》 《天梯》 ,这也是他在美国成立舞蹈团“沈伟舞蹈艺术” 12年之后首次回国演出。活动现场,沈伟讲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理解,并用深情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由衷热爱。
接触·尝试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学习现代舞的舞者,沈伟表示,他和舞蹈的缘分来得很突然。“我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和戏曲尤为喜爱。1978年考入湖南艺术学校,学习湘剧,毕业后进入湖南省湘剧院,工武生。后来又学习绘画, 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湖南的一个舞蹈大赛,相对于《花木兰》等传统舞蹈,我的现代舞显得另类新奇,结果很幸运拿到了奖。本想接着去学画画,评委老师建议我去学跳舞,于是我去了广州,通过考试,进入广州现代舞班。 ”沈伟说。1995年,沈伟获得“尼克莱/路易斯舞蹈实验室奖学金” ,前往美国纽约学习现代舞。从戏曲到绘画再到舞蹈的经历,成为日后沈伟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创作风格的一笔宝贵财富。
沈伟创作的舞蹈,无论是从演员的表现手段还是音乐、道具的运用,都充满了现代意识。那么这种现代意识是何时开始在沈伟心中生根的?他说,“通过学习绘画,我了解了西方文化和西方历史,现代绘画艺术影响了我对现代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而在西方,艺术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1年,在不被业内人士看好的情况下,沈伟通过冯双白的帮助,在实验小剧场成功上演了极具创新意识的现代舞《小房间》 ,以小房间内独特的演出方式,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从早到晚的内心感受, 《小房间》以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开始了沈伟对现代艺术的初次尝试。
融合·创新
2000年,对于沈伟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 《声希》《天梯》在欧美成功演出,轰动了整个舞蹈界。在纽约这样一个现代舞大师云集的地方,沈伟闯出了一片天地,同年,沈伟在纽约创立“沈伟舞蹈艺术” 。从《声希》开始,沈伟每年都会有重要作品发布,更完成了“自然身体发展”的技术体系。他说,“我的舞团不仅仅面对美国,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在过去12年,我们去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 130多个城市” 。随着沈伟对现代舞探索的深化,他的创作倾向开始转向如何将他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部作品里。这一大胆的想法,成为其日后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使沈伟成为舞蹈界关注的焦点。活动现场,沈伟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代表作《分与合》 《二进宫》 。 《分与合》中沈伟将中国传统的八卦、水墨画与音乐、舞蹈、装饰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深深震撼的同时,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现代艺术; 《二进宫》完全打破了戏曲程式化的传统,强调舞蹈运动力的表现方式,讲究韵味的力量,运动力随着唱腔质感的变化而变化,以现代舞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京剧的艺术魅力。
这次国家大剧院首届舞蹈节力邀沈伟加盟,算是成就了沈伟舞蹈团的中国首秀。沈伟本人非常重视这次的演出,特别安排了《春之祭》和《天梯》两部代表作前来演出。他告诉现场的朋友,“ 《天梯》是我2000年为美国舞蹈节编创的作品,也是我建团的作品。它的风格与超现实很接近,整个舞台几乎都是白的。我开始对简单的中心控制和动作与空间、时间和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做细致的工作。我研究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的画作,这些画作最终成为《天梯》灵感的源泉” 。 《春之祭》对沈伟来说也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于一个编舞家来说, 《春之祭》是我们达到某一阶段的时候,都想去试试的作品。1989年我在中国第一次听到提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时,这部交响乐丰富而又令人回味的质感深深打动了我。但我一直不敢触碰,直到2002年,我才觉得是时候尝试了,我也找到了我的独特性。我的版本不同于玛莎·葛兰姆、皮娜·鲍什的版本,没有故事情节,但我更深入的挖掘了音乐,对音乐的肌理结构的认识,融合了我不同的舞蹈语汇。这是一个抽象的、音乐性的、运动感的《春之祭》 。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春之祭》的时候,世界上还未有人像他那样理解创作音乐,所以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和作品。而我在创作的时候,也使用了完全革新的舞蹈语汇,我想这种独创性也与当时音乐诞生时的氛围异曲同工。 ”沈伟说。
沈伟作为世界级的舞蹈艺术家,获奖无数,但一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说:“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做出好的作品。创作的过程很开心,而最终的呈现,给我成就感,我就是喜欢做纯艺术的东西,流行文化是为了获取价值,而纯艺术是为人类做贡献。 ”最后沈伟还告诉年轻的朋友们:“要不断的挑战自己,坚持自己喜欢的,就像我对舞蹈的热爱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