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孙女追忆叶圣陶:爷爷总说“语文是用的”

//m.zimplifyit.com 2012年12月06日11: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老开明国语读本全系列》出版 孙女叶小沫接受本报专访———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家境清苦。中学毕业后曾任教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后进入开明书店,和丰子恺合作了《开明国语课本》。他是编辑,栽培了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他是上世纪20年代第一位用白话文写童话的中国作者,《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儿童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他还是勇于战斗的新闻人和社会活动家;1949年之后他曾担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

  “开明读本”也曾有争议

  叶小沫称,这套《老开明国语读本》,让她想起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开明书店,想起了开创开明书店的那些老前辈,这其中包括他的爷爷叶圣陶、外公夏丏尊、语言学家吕叔湘。她清楚地记得,1985年10月19日,91岁的叶圣陶在开明书店六十周年纪念会上说的话:“开明不光为赚钱。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出书出刊物,一定要考虑如何有益于读者;有所不为,明知对读者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东西,我们一定不出。”

  叶小沫告诉记者, 1932年,社会上已经有好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的出现,在渐为读者接受的过程中也曾有过非议。非议的指向,包括如今备受推崇的优点,譬如“语言跟说话一样”等等。

  纷争之中,职业操守是叶圣陶的底气。1933年7月17日,叶圣陶在《申报·自由谈》上撰写文章,回应“严正的批评”:“对于课文的撰作,我希望念来上口,与平常说话一个样,而且不违背名理。这样制造出来的‘商品’是否适应‘顾主’的需要,是否堪为小学教育优良的工具,我虽也曾当过近十年的小学教师,可不敢自己下判断,唯有敬候全国小学教育者‘不存私心的严正的批评’了。在‘不存私心的严正的批评’之下,假如我的书有一点儿可取,那么,即使在”大倾销“的浪潮里落了伍,从事营业竞争的出版家固然吃了亏,而编书的我却堪以自慰了;对于少数读到我的书的儿童,我总算贡献了一份微薄的礼物。反过来,如果我的书绝无可取,或者竟是有害于儿童的毒物,出版家固然利市十倍,而我的粗制滥造之罪且将终身莫赎。”

  时间,现已成为争议最好的回复者。

  “选名家作品进学生课文,还是需要改的”

  如今,关于“中小学教材篡改作家原作”的争议频出。叶小沫告诉记者,编教材,爷爷叶圣陶认为“选名家作品进学生课文,还是需要改的”,对于内容的安排,他总是作通盘的筹划,不取那种“拉在篮里就是菜”的办法。

  叶圣陶本人也曾回忆:“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根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

  叶小沫举例:“譬如,《白马湖的冬天》是根据夏丏尊的原作改写的;《爱的教育》在引用时也有修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有调整。‘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陆定一、魏巍等作家的作品,都在征求原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做了必要的修改。叶圣陶自己整理了一篇关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因为考虑到自己是南方人,普通话说得不好,还专门拿去给北京的老师朗读,后来又拿去让张中行先生修改。”

  改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小学生即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据介绍,叶圣陶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时,每课课文的长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有多少个,以及它们重复出现的次数,都得列表统计。“课本得服从语言教学的要求和进度,记录统计确实挺繁琐,却是编写课本不可或缺的依据。”

  “不欣赏华而不实的文字”

  叶小沫称,爷爷总说“语文是用的”。《开明国语课本》内容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寻猫启事、写借条、记日记、通信、写演讲稿等等。 “他说,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作家能有几个。学习语文为的是让学生学会‘接受’和‘表达’。‘听’和‘读’是接受,‘说’和‘写’是表达,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这四项本领,这四项一样重要。”她记得自己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时,经常和爷爷通信。那时候她已经二十岁了。“有一次我生病了,他在写来的信中问我病好没好,我回信时说了许多别的,偏偏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结果爷爷来信说,写信一定要为对方着想,对方最想知道什么,对方问你什么你得记得回答。在爷爷看来,怎么写信,也是学习语文要解决的问题。”

  “强调学以致用”的叶圣陶,在语言上推崇“平易”之风,典型的例子包括他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用词上,爷爷不喜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类词。”

  叶小沫记得,1963年《北京晚报》中小学征文结集出版,叶圣陶为这本书写的序,谈到了怎么写作文。“小朋友的习作全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写什么’的好办法。无论说话或者作文,最要紧的是拿出自己的真实的东西来。凡是知道得不怎么清楚的,领悟得不怎么透彻的,不宜随便说随便写,因为那可能不真实,这个道理在说话作文方面很重要,在品德修养方面尤其重要。”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爷爷把是不是诚实的对待作文,看成是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方面的大事,甚至比写作文本身更重要。”

  文/本报记者 朱玲

  关于叶圣陶

  一套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却在学生对语文教材不甚感兴趣的21世纪,在互联网上备受追捧。

  这套教材就是1932年由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

  这套渗透着爱、自由、公平、正义的课本,在时代的变迁中,印证了普世价值的永恒。

  今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把自己的前身开明书店留下的“老家当”编辑再版。8月初,在《老开明国语读本全系列》首发之前,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北京接受了本报专访。

  叶圣陶在老年曾经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老开明”的传统,而这正是叶小沫眼中《开明国语课本》之所以“不老”的缘由。

  关于《开明国语读本》

  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共八册;至1934年,《开明国语课本》扩充至高小,共12册。这套教材深受欢迎,以鲜活的文字与图画,一改公众对教材“内容陈腐”的印象,17年再版四十多次。至1949年,这套教材扩充内容,成《开明国语读本》。2010年,此书封面、内容在微博及各大论坛再次受到关注。2011年,开明书店创建85周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特出版印行《老开明国语读本全系列》,首批出版的是开明书店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的一套小学国语读本,包括《幼童国语读本》、《儿童国语读本》、《少年国语读本》,分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四十篇课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