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北京时间9日晚,斯德哥尔摩大学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演讲系列迎来了本年度文学奖得主莫言。演讲伊始,莫言先后朗诵了短篇小说《狼》和《生死疲劳》中的片段,在朗读《狼》时,眼尖的观众一眼看出,莫言手捧的大16开刊物上赫然四个大字 “上海文学”,正是本埠文学杂志《上海文学》今年11月号。对于 《上海文学》在“诺奖周”的出镜,不少读者表示“眼前一亮”,《上海文学》常务副主编金宇澄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没想到。很惊讶,也很欣慰和高兴。 ”
“编发‘莫言特辑’,不仅是向莫言表示祝贺,也是对杂志历史的一次梳理,体现了《上海文学》一以贯之的文学理念,不仅留下了优秀作家的优秀小说,也对很多文学活动有所记录。 ”金宇澄介绍,11月号的《上海文学》为编发“莫言特辑”紧急撤下了一些原定栏目,“这个特辑中,既有莫言和马悦然的同题小说,也有莫言的创作谈——《〈透明的红萝卜〉创作前后》,还有一些演讲、谈话,包括重新刊发评论家程德培原刊于1986年4月号的万字评论,容纳各种文学样式,相当完整。 ”
程德培的 《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是莫言早期作品极为重要的一篇评论。当时,初露头角的莫言写了几个中篇,近十个短篇,《上海文学》即以这样的篇幅介绍,实为首例。该篇评论的“童年视角”也与莫言的获奖演讲不谋而合。而莫言与《上海文学》的渊源还早于此。1985年9月,《上海文学》发表陈村和王安忆的通信《关于〈小鲍庄〉的对话》,陈村在信中提到:“与你的《小鲍庄》同期有篇《透明的红萝卜》,作者莫言。你要是没读赶紧读一读,它同样叫人兴奋。 ”此时距莫言这篇成名作发表刚半年。2004年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看到新出刊的2005年1月号《上海文学》,其中莫言的《小说九段》,令他叹赏不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 ”为此,马悦然还用汉语仿写了一部《小说九段》,发表于同年7月号的《上海文学》上,与莫言相映成趣。莫言在斯大朗诵的《狼》正是《小说九段》中的一则。陪同莫言诺奖之行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时任 《上海文学》主编,向莫言约稿《小说九段》,对于莫言朗读《上海文学》的文本,陈思和也表示事前并不知情,“很惊讶”。
“莫言老师得奖当天我向他发去了祝贺短信,他回复‘谢谢小甫’。”《上海文学》青年编辑甫跃辉说,此后便没再打扰莫言。 10月下旬,按照杂志出刊惯例,他向莫言北京家地址寄去了两本11月号 《上海文学》,“看来莫言老师确实收到了”。作为该期“莫言特辑”的作者之一,诺奖评委马悦然恰巧也在10月下旬访沪,这期《上海文学》也送到了他的手中。 “可以说都是巧合”,金宇澄说,“但一本杂志反映出的文学史能划下这样一道痕迹,对整个编辑部来说,深感欣慰。”(记者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