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正文
今年年初,我把体验生活的地点定了北京胡同。
其实,我对北京胡同并不陌生。做为进入北京的最初落脚点,自1998年开始,我曾在王府井地区的大甜水井胡同居住过五年时间,并且开了九年餐馆,直到拆迁。遗憾的是,当时我只是把它做为谋生的场所和临时的栖身之地,感受最多的,是一个外地人闯入都市之后的酸甜苦辣(在那段时间里,我曾先后写出了《北京候鸟》、《大声呼吸》等一系列反映外地人生活状态的中短篇小说),但对于胡同里那些老坐地户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却熟视无睹,或者说不闻不问。
去年,在参加全国第八次作代会期间,我住在北京饭店。闲暇时,我到附近的大甜水井胡同转了半个下午。那条承载了我许多感慨与记忆的胡同,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如今,被拆改拓宽的街道还保留着它原来的名字,只是已找不到当年的半点影子。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以及像我等临时过客,也早已四散而去,茫茫人海,再无消息……也就是那一次,在一种强烈感慨与“怀旧”情绪的促使下,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用外地人的视角,写一写北京人。
我很快便写出了初稿。是个五万字的中篇。写作的过程中,自己已经感觉到底气不足,写完之后,我没敢把它交给杂志,而是怯怯地交给几个朋友去看。结果不出所料,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给这篇小说找出了一大堆的毛病。至此我才发现,自己对北京胡同里那些底层人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熟悉。正如一位朋友指出的那样,小说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一言一行,都出于自己对城里人表象化、概念化的理解,而没有让自己的笔触真正深入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或者说缺少一种情感上的贴近与理解。作品中,关于老北京的方言俗语把握得也不是很准。重要的是,整部作品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甚至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主旨。总而言之,这是一篇失败的作品。
对于这篇小说,我当时有两种考虑,一是彻底废掉。二是把它救活。而救活这篇小说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回到胡同里去补课,去寻找那些自己在过去的生活里所没有留意过、没有感受到的东西。今年年初,时逢人民文学征询我是否申报中国作协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于是,从三月初开始,我便有选择地走进了北京胡同。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问题去深入活。我的总体感觉是,过去那种自然状态下的“生活”,与带有“目的”的去深入生活大不一样。前者是记忆的呈现,后者则可以使你经验之外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先后在北京的几十条新旧胡同里串来串去,通过和胡同里一些居民的接触与聊天,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熟悉他们的语言,在庸常琐碎的生活中,去感受那种老北京胡同里的人文气息。受益匪浅。
在王府井的一条早已拆迁的胡同里,有一个已经坚持了五年的“钉子户”。主人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聊天中他告诉我,他不是想要多少多少钱,而是不想离开几辈人留下来的老宅,不想离开城市的中心。在和平门,我见到一个八十六岁的老爷子,在家门外的胡同里挂了十多只鸟笼子,我问老人养的是什么鸟。老人吃惊地看着我:“这么有名的鸟不认识呀?这是玉鸟,过去宫里养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小说作者所要寻找的,并不一定是生活中那些惊天动地的故事,或者一个完整的事件。更多的时候,你所需要的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所给你带来的思考。当时,我在胡同里串来串去的“感觉”就是这样。有时候,一个人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儿,都会让我“灵机一动”,甚至,面对胡同里一座青砖古瓦的老宅,或者一株碧绿的爬山虎,也会让我长时间地站在那里不动。
有一天,我从大江胡同的东口一直走到前门。从2005 年开始拆改的前门地区的一些胡同,如今已建成了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其建筑风格基本上保留了老北京的市井风貌,而且房子漂亮了,胡同宽阔了,但是老北京胡同里那种原有的味道却荡然无存。令人诧异的是,我沿着那条四通八达的商业街问来问去,竟没有找到一个北京人。倒是远远看到一株粗壮高大的古树——原以它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近前一看,却是一棵人造的“阿里山神树”。
如果说,每一条胡同的产生、消失、兴旺和衰败,都在演绎着北京城的时代变迁——当时让我想到的是:在城市的变迁中,多元文化的北京越来越多元,而传统的老北京文化正在渐渐地淡出历史与本土的舞台。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突然觉得,我已经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了一种“魂”。于是我把先前写废的那个中篇推倒重来,重新结构,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出了两个中篇:《北京房东》和《北京邻居》。作品很快在《北京文学》(第七期)和《人民文学》(第八期)分别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其中《北京房东》被《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分别以头题转载;紧接着,上述两刊和《中华文学选刊》又转载了《北京邻居》。
至此,根据我当初申报的具体时间,本次的“定点深入生活”计划已经完成。但我的创作将会延续。此后,我会根据自己的创作情况,继续深入到北京那些古的老胡同里,去了解和关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存状态,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透过北京胡同的演绎与变迁,写出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