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研讨 >> 正文
“中国人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没有这份文化的信心,你又怎么样用它去说服世界?”12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机遇”国际研讨会上,谈到如何打造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时,学者于丹表示,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向世界,真正完成有效融合,首先要审视我们自己在传播什么样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播它不简单是一个概念,它一定要落实在一些价值应用上”。
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数十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汇集一堂,从文化战略、外交、国际关系、艺术交流、传播学、心理学等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就如何有效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了讨论。
“曾经中国故事加中国阵容是中国电影最传统的模式,很好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电影,但是客观上却造成国际人士对中国文化的很多误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黄会林表示,研究院2011、2012的两期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给国外观众造成观看障碍的有三大因素,就是故事背后的逻辑、字幕和文化差异。
不少国内观众认为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拍的是中国的血泪,到国外后被解释成了中国政府选出来的“宣传片”,而且“太严肃太扭曲”,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一点就是美国观众不太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暴行;《赤壁》在日本、韩国非常成功,在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观众却看得一头雾水;《唐山大地震》在中国很成功,但在美国的票房占全球总票房0.1%;在国内火爆的电影《让子弹飞》,在国外好多人没看完就提前退场;冯小刚导演的新片《1942》在美国票房也令人担忧,因为很少有美国人知道中国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背景。
我们该拿什么东西感染国外的观众?中国电影在进入票房市场的同时,是不是能够同时进入观众的心灵?到底什么样的传播才是有效的传播?
于丹认为,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够理性,一方面妄自尊大,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救赎世界文明的新的重镑武器;另一方面又妄自菲薄,觉得今天在国际传播上我们根本没有话语权。“在这两种不理性的态度中间,真正理性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文明的转型。”
“如果我们没有完成自己对文化价值的认知,我们拿到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是什么呢?我并不认为我们今天可以拿着《论语》或者《庄子》去说服世界。”于丹说。
“世界文化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文化当中才有可能达到共鸣。”中国影协电影文字创作委员会副会长、影视剧作家赵葆华认为,如何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对于电影来说,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坚守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
“如果不能深刻地洞悉和了解其他文化的质地,一厢情愿地传播我们的文化是不可能的。”于丹认为,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我们一定是在交互之中承认差异,先完成比较而后才是沟通,沟通以后中西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发生化合反应。”于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