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中国新世纪长篇小说研讨会 >> 正文

韩少功:

//m.zimplifyit.com 2012年12月26日16: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各种体例的小说不光有长度的区别。长篇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应该承担体系性的感受或思考。它不是短篇的放大,就像一个对社会或人生的问题做的“大体检”, 不是“小感觉”。而眼下在实际写作中,长篇似乎变成了短篇的拉长与累积,变成了超大号的、肥胖型的小感觉。所谓“小感觉”与“大体检”的区别在哪里?“大体检”应该有更加多样化的手段,就像到了医院要做多种检查,有血检和尿检,有B超和胸透等等。但现在许多长篇小说,把在中短篇小说中的小发现无限放大,不仅视野局限,甚至用一种有色眼镜代替另一种有色眼镜。比方以前我们看惯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小说,现在很多小说就写成了反革命是历史的动力。作为小感觉的书写,有些偏见、异见、局部之见可能没错,可能有必要,但作为一种体系性的感受和思考,以木代林就可能形成误导。大体检还需要相应的大眼界和大胸怀,应该能回应这个时代和社会重大而艰难的精神问题。托尔斯泰、曹雪芹等都在小说中进行了这种重大而艰难的思考,甚至作家经常进入一种自我拷问的状态。相比之下,现在许多作家不敢跟自己进行这种对抗,躲避很多历史两难的问题、人生两难的问题,常常把艰难问题简单化处理,写一些缺少难度的作品。历史上最好的长篇,往往是作家对自己的知识陈规、道德标准、精神方向产生了自我疑问、反思、对抗,这才是长篇小说这种体裁的能量释放到最好的状态,才可能打动和震撼我们。但现在扪心自问,我们的写作是不是在避开难度?是不是在往浅水区游?我们可能写得很顺畅,但解释历史和现实的能力正在逐渐萎缩。另一方面,我们把对人的解释、对人性的解释,交给了一些地摊上的通俗畅销书,把人性简化为人欲横流、男盗女娼等等。于是,很多作家双向退缩,既不解释历史,也不解释人性,越来越退缩到所谓知识精英们狭小的生活圈子里,写一些自恋性的小哀伤、小发泄、小愤怒、小奸小坏、小恩小怨。我们既背对历史,也背对人性, 这时候如果有人说我们的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和现实没关系,与生活没关系,那么应该责怪谁呢?恐怕首先应该怪作家自己吧?我们被抛弃,是有原因的。因此,如何重新投入有难度的写作,把小说写得更好一些,对于我来说,对于我们来说,恐怕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