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续侠义传》)书四册,共十六回。清末刊巾箱本。不著撰人。半叶十行,行二十三字。上下黑口,左右双边。章回体,每回前有目,对仗工整,绝不草草。前有“侠义传评赞”十九条,如有云“颜眘(慎)敏是《三侠五义》领袖,……余故于上上人物中不得不为颜眘敏首屈一指也”。又如“柳金蝉便超出牡丹绛贞之上,岂所谓随夫贱、随夫贵乎。诵义山‘我亦举家清’之句,颜柳可谓双清矣”。知此书为续《三侠五义》而作,“评赞”亦出作者手,颇自喜,亦非浅人。书虽游戏之作,然颇寓作者平生遭际,感慨无端,细绎可知。
红玫瑰?白玫瑰?张爱玲的美丽与哀愁
书后有我自跋两行,“庚寅(一九五〇)春二月廿三日收。系张佩纶家中书,论斤而出,堆集如山。余选得此戋戋小册。”
卷首又有余朱笔跋云,“此虽近刻,却少见。孙子书目录中亦未著录也。丰润张氏得结一庐书最多,然从未出售,以是存亡不可知。一日,偶闻其家书散,即与石麒同去一旧纸铺中选之,竟无一佳本。于堆积如山之书本中,选此四册。板片亦存其家,唯已不知存亡矣。其他又有清刊本数种,都有结一庐印记。后二年乃闻孙伯绳于渠家得宋板《花间集》,虽知系渠家书,以无从踪迹,遂亦只能听之而已。至此,其家书盖扫地尽矣。壬辰(一九五二)十月初五日,小燕重展记。”
记得同时所见尚有精抄本一册,内容全同,余遂弃抄而取刻。今日回想,张家对此书必甚珍重,钞刻并存,其意可知。张爱玲为佩纶孙女行,小时曾戏作《摩登红楼梦》,其父为撰章回小说回目。知此亦是其家“家风”。最近《小团圆》及英文撰作小说两种,传将重译出版。论者以为张氏晚期撰述,多自传性质,即早期成名作亦多有类似背景。可知破败封建大家庭对她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至晚年而越发感到压抑。晚期的小说一反少作的华丽苍凉,而趋于写实,细写家史,使用了小说、散文、画传……种种手法、方式,而置读者(包含“庸众”)的欣赏口味于不顾。写作多出于负气,对此,一般“张迷”不免觉得奇怪,怎么忽然不好看了?是“衰年变法”么?是“江郎才尽”么?都不大像。为某种欲望趋动,没有法子,只好闭起眼睛,高呼“颠峰之作”,实在可笑亦复可哀!
不过是一部不见经传的旧公案小说的“拟作”,又不著撰人,怎么和张爱玲扯在一起了呢?张爱玲是才女,同时也是“汉奸夫人”。她委身相许的良人是汪伪政府的高官胡兰成。提起胡某,不由得使人想起旧公案小说里出现的一类特殊人物,“采花淫贼”。胡兰成不愧为此中圣手。张爱玲就是被他采下的一朵“花”。此前、此后,胡兰成还一路采下了“斯家‘姨奶奶’”范秀美、小周、吴四宝的遗孀……(所知有限,望“张学家”补正)仿佛一路游行,随手采撷路边野花似的,毫不吃力。不但是女人,男性也一样。胡兰成“勾搭”的男人可谓多矣。头一名应属汪兆铭。汪就是在报上读到胡兰成的一篇文字,惊为奇才,这才延揽入幕,当上了伪府高官的。
尤其可怪的是词人夏承焘、废名、梁漱溟等都是他“勾搭”的对象,只有废名没有上钩,其余诸位,无不视为奇才,折节下交。张嘉仪(胡兰成逃避追捕时所用假名)甚至为梁漱溟举荐给毛泽东,且已得到批准。此际,乖巧的胡兰成看风头不对,改北上为南下,溜出国门去也。
以上许多知识,都来自《风中人物·张嘉仪》(陆灏撰)一文。此文以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为线索,杂采众说、细加辨证,连缀成文。巧的是其中也说到《续侠义传》。胡兰成伪托张姓,并称其祖为张佩纶,籍贯丰润,这些鬼话,自然都因张爱玲而起。引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一日夏氏日记云,
“嘉仪来久谈,谓其祖佩纶,尝著续七侠五义一书,已刊,而颇无意味。谓梁漱溟近不谈佛学,谓千年以后,始可谈此。”
陆文以下详论刘景晨、夏承焘等都失察了,没有听出胡兰成鬼话中的破绽,最后说,“张佩纶也从来没写过《续七侠五义》。”现在原书刻本俱在,虽不署作者姓氏,也是可以理解的,张佩纶是不会在这种通俗小说上署名的。至于胡兰成何以得知此一家族故事,好像他还曾读过原书,没有疑问,一切都是得自张爱玲。可证她对于自己的“家史”不但熟悉,而且手中还有些遗存的实物,而且一一细说给良人听。这就可以说明晚年的她为什么写了许多与早期风格迥异的作品。她实在是挥之不去,自少至老没落旧家的阴影一直跟随着她,紧抓不放,限制了她的视野。气局逼窄,铺展不开,这是限制她在创作道路上发展、上升的主要原因。更致命的是她没有些微民族良知,委身奸邪。在日寇即将败亡之际,夫妻论心,张爱玲说,希望仗一直打下去,她与胡兰成的好日子得平稳地继续过下去。(其实这就是她们定情婚帖的主旨。)在当时,这能是一个中国人能有的愿望么?
二○一○·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