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何林夏:“理想国”后说“新民”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11日11: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就在今天,首届新民说文化沙龙将在北大百年讲堂盛大举行,吴稼祥、俞可平、秋风、高全喜、王人博、汪晖、金雁、梁治平、盛洪、许章润等十几位政治学、法理学大家,以“新民 ,一个未竟的使命——从《新民说》谈起暨110周年纪念”为主题,就“‘重民’、‘新民’抑或‘革命’——重新回到《新民说》”“复活、开新与批判——《新民说》在今天”等话题展开思辨,可谓2013年度第一文化盛事。

  何谓“新民”?《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梁启超在最重要的著作《新民说》中有云:“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其《新民说》是承接戊戌、辛亥与五四的关键。

  中国曾是另一个世界的主宰,它把这个世界称作“天下”,而自己则是这个世界的首都。遭遇西方后,两个不同世界的“相遇”以及相遇的方式,是生成中国无尽烦恼与纠结的真正根源——面对西方的同时,也得面对自己的过去。近代是一个困局,中国身陷其中,被囚于此。

  譬如,如何认识自我历史的价值,祖传的智慧在当今时世是否管用?如何审视造成这个困局的西方,包括它的器物和典章制度?自遭遇西方开始,中国就从未间断过对它的打量与观审。事实上,如何观看西方的模样与价值,与重新估价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同义。

  而梁启超通过“重构”西方和“重述”中国传统的方式,找到了中国建造一个“新国家”(现代政治共同体)之道,其方案就是“新民”。

  “新民说”三字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何林夏及其同人心中萦绕不去之时,正是始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这个目标寄托了一个曾经千年领先于世界、却经历了百年劫难的古老民族对未来前景的展望和期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之路,在何林夏看来,“始于新民”。

  古老的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要从悠久历史中寻求延续的新动力,也要以开放包容的视野探索成长的新路径,总而言之,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正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同道们心目中的“新民说”。

  所以,继“理想国”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开始全力打造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它立足于法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以图书出版为中心,以文化沙龙、讲座、研讨会、网络推广为辐射和补充,以构建一个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兼及销售渠道的互动与服务平台。

  如同“理想国”一样,“新民说”将自己放在了整个社会和公众的体系和视野下,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思想、价值和观念影响年轻一代,形塑社会,这正是出版人的理想和文化担当。“弘扬学术,弘扬出版的本质,开启民智,传承文化。出版社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凝聚作者,团结作者,凝聚读者,团结读者,为未来社会培养有担当有责任的年轻一代,在更高层面上回馈社会。” 何林夏如是说。

  近十年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成为学术研究及大众关注的“显学”。过去的十五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一家专注教育出版的地方出版社,发展出以大教育为主轴,以人文学术出版和珍稀文献出版为两翼的出版格局,实现了向综合性出版社的转型。在其发展步骤和策略中,当人文学术领域已有长足的进展之后,文化品牌的塑造自然就提到出版社发展日程上来。

  以已有的品牌影响力为支撑,广西师大社在约稿、作者队伍建立、运作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在作者资源、作品资源及读者、市场等方面都有较为充分的体现。同时,在成功推出了“理想国”后,广西师大社更是在文化品牌的运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认为,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的成功,与其专注于‘人文’、‘历史’与‘艺术’等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人文领域有着重要关联。同样,‘新民说’的创设也是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为轴心,更进一步强调的是,‘新民说’对该领域作品的选择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向——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的社科作品。” “新民说”的理念是: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广西师大社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

  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新民说”品牌首批推出的图书产品包括王人博的《孤独的敏感者》、许章润的《坐待天明》、吴稼祥的《公天下》、秋风的《儒家式现代秩序》和梁治平的《法律何为》、《法律史的视界》;之后,将陆续推出一批相关的重要作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与中国法理(史)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界的学人们,以强烈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在“新民说”大旗下,共同探寻一个已经持续了多年的大型文明共同体的治理秩序范式、制度的演变逻辑,探究“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本报记者  陈 香)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