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出版人访谈 >> 正文
“在2012年岁尾,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是译林出版社在‘深圳读书月’活动中当选‘年度致敬出版社’。”谈起刚刚过去的一年,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这样告诉记者。“这个奖项是民间评出的,代表了读书界以及普通读者的意见,我们非常看重,也很受鼓舞。”
“多为读者考虑是我们一直强调的,近几年尤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处处为读者着想,时时考虑市场的需求,一家出版社才能赢得读者的心。只有读者支持,出版社也才能拥有永续发展的可能。译林出版社被评为‘年度致敬出版社’,我想是对我们这方面努力的肯定,我们感到很欣慰。”顾爱彬说。
在顾爱彬看来,译林出版社也曾经有过“闭门造书”、与读者联系不够的教训。前些年,译林出版社一些图书的封面就颇受读者诟病,原因在于封面设计过程中对读者审美心理的把握不够。吸取教训,译林出版社近年来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微博、豆瓣等网络渠道随时与读者进行交流,使出版社选题、编辑、装帧、营销诸环节都更加贴近读者。
2012年,译林出版社实现销售收入近4个亿,同比增长近5千万,在全国文艺类出版社中名列前茅。顾爱彬认为,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出版社贴近读者和市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然也要归功于译林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图书很给力。在文学板块,译林近年来主推的一些作家都有新书上市,如雷蒙德·卡佛的《火》、《需要时,就给我电话》,阿摩司·奥兹的《地下室里的黑豹》、《一样的海》,吴念真的《台湾念真情》,都受到读者追捧。朱利安·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2011年诺奖得主)的《航空信》、尤多拉·韦尔蒂的《绿帘》等也让读者眼前一亮。另外,抓住李安3D大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上映的时机,译林出版社推出原著小说的插图珍藏版,并通过一系列面向经销商、媒体、读者以及网店的营销活动,使得这本书成为2012年“岁末档期”最走红的图书,截至目前已售出接近30万册。“在外国文学出版方面,其他文艺社比较着重经典作品或者说老一些的作品的出版,而我们除了出好经典之外,在当代文学方面的出版规模也很大。”顾爱彬说。这几年来,译林紧密追踪英国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法国龚古尔奖等西方最具影响力大奖的作品,不断发掘西方新生代作家的力作,让中国读者能够第一时间读到国外最优秀的作品,受到读者肯定和赞誉。
译林出版社还加大了人文社科图书的出版力度。清华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人文与社会译丛”已坚持十余年,出版近百种图书,是国内最受关注的图书品牌之一。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千帆教授主持的“法政科学丛书”、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主持的“西方政治思想译丛”经过几年的经营,也已渐成规模,影响日大。这两套书也列入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近期,译林又着力打造了一套“凤凰文库·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丛书,由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担纲主编,不久就能与读者见面。作为以赛亚·伯林作品的“出版基地”,译林在2012年推出了《以赛亚·伯林书信集 卷1飞扬年华:1928-1946》,给伯林迷送上了新的精神食粮。2013年,“传记译林”系列将有多种重量级作品上市。《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不但详细回顾了戈氏的政治生涯,也特别着墨于他的成长经历和私人生活,将帮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这位政治家的人生。《我是朴槿惠》是朴槿惠的自传,讲述了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不平凡的政坛生涯,该书将于朴槿惠就任总统前夕上市。译林出版社办有《国际博物馆》杂志,一直关注博物馆这一领域。2012年,译林与南京博物院合作成立了一个公司,将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类图书的出版方面有所作为。
“现在有一种唱衰书业的论调,我的看法是,也许图书市场整体上在萎缩,但对于单个出版社,如果能够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顾爱彬表示,“出版人需要有一种现代企业家的精神,一种打拼市场、大胆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加工,从渠道的建设到市场的拓展,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位,做细致。这样的话,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幻,出版社都能够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总之,把书做好是硬道理。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在最后,顾爱彬这样告诉记者。他提起本报几年前采访他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品牌是好书垒出来的”,说颇中他的意。我想,根据他这次谈的主题,不妨拟一个类似的标题:出版社的未来也是一本本好书垒起来的。(本报记者 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