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纪实 >> 今日作家 >> 正文

植根彝族文化 暮年书写春秋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14日14:20 来源:李天永

  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心人的真诚付出,尤其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为后人留下彝族文化的根源,收集、挖掘、整理民间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史料显得非常重要,这是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火种,让岁月留痕的有为之举。

  罗宗贤就是这样有心之人。他出身于地地道道的彝族农民家庭,当过老师,从事过十余种行政领导工作,爱上写作源于学写新闻报道,加上退休后参与南华县志的编纂工作,接触到了大量的南华地方史料,流连在这些历史之中,仿佛眼前又出现了自己所熟悉经历的生产、生活、文化的点点滴滴,由此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搜集整理,潜心钻研,尤其是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到了“痴迷”的状态,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9年被南华县委、县人民政府表彰为“德艺双馨文艺人才”。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云南省和楚雄州彝学会、楚雄州作家协会、南华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2010年4月,罗宗贤创作的纪实散文《南华史苑》(一)由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收录纪实散文87篇,分彝俗、经济、科技、史迹、社会和宗教六部分。2011年4月,罗宗贤创作的第二部《南华史苑》纪实散文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66篇,分四清、文革、史迹、教育、社会、宗教六部分。《南华史苑》的公开出版发行,在发掘、抢救民族传统文化和丰富南华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他还经常跑南华县档案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罗宗贤潜心创作的第三部《南华史苑》纪实散文即将付梓出版。这本文集,是他近年来研究成果的又一具体表现,十年磨一剑,这要归功于他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执著和坚守。

  第三部《南华史苑》共32篇六个部份,分史迹、彝俗、社会、经济、宗教、附录。罗宗贤的写作采用本土化语言叙事,口语化表述,真实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文风朴实,逻辑严谨,读来倍感亲切,这是她打动读者的地方,凝聚着他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也是对本民族的一种文化自信和情结。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民族史。罗宗贤的创作算不上宏篇巨著,但正是这一股股涓涓泉水汇成大江大河。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都有被同化的倾向,我们有责任把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加以研究。罗宗贤不遗余力地把精力用在发掘、抢救民族传统文化和南华文史上,为南华的地方文化建设做了一件大好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和推崇,是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中华民族,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显得越来越弥足珍贵。我们真诚地祝愿罗宗贤先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