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新媒体时代如何发出文艺评论的声音
上海文联召开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
1月25日,上海文联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宋妍,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王纪人及邵传烈、王琪森、桂国强、杨剑龙、王勇、王周生、殷国明、陈云发、唐明生、李亦中、胡洪庆、蓝凡等沪上各个艺术门类的专家、评论家出席。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主持会议。
沈文忠介绍了上海文联组织开展的各项文艺评论活动。近年来,上海文艺评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一些大型艺术节,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中国校园戏剧节上,相应论坛都是重点,对上海的文艺思潮、现象、作品和人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文联下辖的各个协会和单位也根据自身门类的规律和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评论活动,如影协有老艺术家艺术成就纪念研讨活动,剧协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研讨活动,翻译家协会的翻译家沙龙等等,逐步形成了评论活动的品牌和特色。此外,《上海文艺舆情》《文化漫步》等文艺评论发表阵地,及时对各类宏观微观的文艺话题进行讨论。2012年创办的上海文艺网,也将成为上海文艺评论的新阵地。这些积极开拓推动了上海的文艺评论在全国取得成绩和影响,2012年,杨燕迪的《音乐批评相关学理问题之我见》、胡晓军的《一支正在思想的花朵》获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毛时安的《关于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四个问题及其思考》等作品也分别获得这一文艺评论奖的文章类和著作类奖项。
在文艺评论日益繁荣的同时,沪上的文艺评论还存在什么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应该如何与时俱进,以取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了恳切建议。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王勇列举了音乐评论圈的数宗“罪”,“圈子少,不利于批评,即使批评也是用晦涩婉转的话进行批评”;“很多音乐家不想听批评,导致很多评论者懒得去批评”;“音乐评论的队伍有问题和缺陷,能够经常发表评论的主流媒体的记者、编辑,未必是音乐专业毕业。但有音乐专业知识的人写的文章又不受读者欢迎”。长此以往,则导致了评论的影响力难以扩大,“大多数情况,评论就变成小范围内自娱自乐的事情。评论家的声音不大,有时甚至连自己都听不到”。他的发言获得大部分与会专家的认同,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音乐评论界,而且还广泛存在于各门类的评论中。
“现在,发表在媒体上的评论,大多为应景性的评论、朋友间礼节性的评论,时尚性的评论,真正具有思想引领和审美效应,包括有一定观念、方法更新,达到理论高度的评论比较少见,评论需要引导和提升。”上海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王琪森对当下媒体文艺评论的深度提出期待。
在努力提升评论深度的同时,新媒体微评论时代,传统评论者如何与时俱进?这一话题也成了大部分与会者的共同关注。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一条仅140字的微博,或者更简短的只言片语,一旦在网上风传,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便远远超越那些洋洋洒洒的万字评论。“评论需要理性,因为文艺评论的深度多少决定这个城市文艺评论层面的高低。但在平常的传播过程中,我们是否也需要‘一句话点评’?如今,大家都认同互联网媒体评论的重要程度,就需要有人在新媒体方向有所投入。比如是不是可以有第一个基于安卓或者APP的评论推送平台?这些事情需要有人去切实执行。”王勇提出建议。
文汇出版社社长桂国强则从出版社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市场反应提出思考。他说,文汇出版社每年出一本语录,2011年语录,2012年语录,对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品、人物进行点评。这些评论都很简短,也有相当一部分出自新媒体,但语录书每年的销量都很可观。与传统评论的冷遇相比,语录书热销引发了他的思考:“是不是我们板着面孔端坐在那里,就是真正的评论?再好的观点,总要有人接受。现在,如何为新科技新媒体的载体提供传播内容,也是传统媒体和传统评论家应该考虑的事情。”
文学报记者 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