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资讯动态 >> 正文

網友:時代和教育不能忘卻魯迅的批判精神

//m.zimplifyit.com 2013年02月01日15:55 来源:人民网

  網友:時代和教育不能忘卻魯迅的批判精神

  耿銀平

 

  1月30日多家媒體報道,1月29日,浙江省政協委員、紹興魯迅紀念館副館長徐東波告訴記者,魯迅的作品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主流文化,在他身上體現出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敢於擔當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十分缺乏。“敢言、敢寫是對學生很好的教育,如果把魯迅文章拿掉,換成軟綿綿的文章,對學生人格的健全會有一定影響。”

  徐東波委員的話,真的刺中了當下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軟肋,那就是媚俗化因素在增多。為了凸顯更多的時代價值、普世價值,比如博愛、陽光、平等、自由等,這些年,語文教材在逐漸增加和強化風花雪月、溫軟香艷的抒情性和性靈文章,而讓不少魯迅作品以及“魯迅式的作品”退出了教材。比如2010年各地語文教材進行大修改,魯迅的《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等多篇“被踢出去”,被稱為“魯迅大撤退”。

  這樣的做法不乏好意,可是,不要忘了,教材不僅是一種價值觀的熏染,更是人格引導、道德引導、審美引導的載體,過多的強調柔和、綿軟,而讓魯迅的文章面臨“被淘汰的態勢”,就會形成一種無意的暗示:魯迅的作品,不好懂,已經過時了。文本的遺忘倒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會讓魯迅的批判精神,也因此受到遺忘。本該直言不諱、大膽發聲的年齡,卻變成了沉默寡言、逆來順受﹔本該具有獨立擔當、所向披靡的青春性格,卻變成了畏手畏腳、察言觀色等。對社會、生活中的諸多問題,也不敢提出實事求是、自成一家的批評和批判,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氣質的扭曲呢?

  這些年,諸多人都說中國的孩子太“面”,這種狀況與家庭教育、教育制度有關系,誰說與語文教學的這種綿軟化教化、“棉花糖思維”沒有關系呢?語文教材提供的更多是淺唱低吟,又怎麼能讓孩子吼出“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情萬丈、獨立性批判呢?

  和風日麗、歌舞升平的環境中,由於沒了戰爭和斗爭,快餐文化心理本來就會大行其道,我們將魯迅作品有意淡化,也注定是一種文化心態的妄自菲薄,是一種快餐心態。

  調查顯示:在當下,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社會環境正在惡化,人們越來越不能坦然接受批評了。7.3%的人表示,身邊很少有能虛心接受批評的人,20.0%的人表示 “非常少”。僅12.9%的人認為這樣的人還比較多。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習慣接受批評?受訪者給出的三大原因依次是:“現代社會真話少、假話多,很多人聽習慣了”(73.1%)﹔“中國人面子觀念太強”(67.7%)﹔“現代人防衛心太重,老視批評為別有用心”(54.2%)。——連批評和批判意識都不能接受,誰說不是一種孤芳自賞、精神頹廢呢?

  因此,應該重視徐東波委員的聲音,多挖掘魯迅作品中的斗爭精神、批判精神,先生的劍拔弩張的批判性格,投槍匕首的鋒芒畢露,在今天,仍然應該受到青少年的擁戴,而不能受到“邊緣化的冷落”!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