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生平研究 >> 正文

老舍当校长 传播“真善美”

//m.zimplifyit.com 2013年03月03日12:49 来源:北京晚报

  光绪32年,即1906年,方家胡同小学建立,属于公立学校。从光绪到民国,学校先后更名为:北平市市立第十七小学,北平市立第三区方家胡同国民小学,北平市立方家胡同小学,北京市立方家胡同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到今天,学校已经走过了百余个春秋,见证了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炮火硝烟,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如今的这里形成了以平房院落为主体的校舍群落,校舍主体为砖瓦结构,白墙灰瓦,玻璃窗外悬挂着草编的卷帘。每到春夏,海棠和玉兰花的香气随风飘散,假山鱼池中的睡莲优雅盛开。百余年间,老舍先生在这里做过校长,为孩子们创作儿童剧;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在这里被发现;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也从这里走出,将老舍精神中的“真善美”一直传承下去。

  老舍“真善美”精神代代传承

  1918年7月,老舍先生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京师学务局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两年的校长生涯,使老舍先生对孩子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其后的创作生涯中,老舍先生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长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中篇童话《小木头人》、儿童歌剧《青蛙骑手》、儿童话剧《宝船》等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孩子的热爱,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重视。老舍先生任职期间,在校种植花草,美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首先要具有爱心,要懂得感恩,老舍先生的“真善美”精神,深深植根于学校,被学校师生代代相传。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生活物资的匮乏,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到了极点。老教师马玉玲记得当时老师们的工资待遇大不如前,和民国时期的教师待遇相比,薪资已经很少,仅能勉强糊口。但老师们仍照常工作,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仔细批阅作业,以自身行动诠释着“真善美”精神。

  如今,学校将“发扬老舍精神,做真善美的人”定为校训,通过寻访老舍足迹,挖掘老舍精神,学校请老舍家人到校为师生讲述老舍先生求学、教书、投身抗日的人生历程,师生绘制老舍先生抗日战争路线图,了解老舍先生在抗战时期的感人事迹,进一步理解老舍精神中“真善美”的深刻含义。

  由于老舍精神所倡行的“真善美”与弟子规所倡行的“仁爱孝悌”具有一致性,学校便开设了《弟子规新解》课程,学生用画邮票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编辑《弟子规邮票册》;学校还借助教师节、重阳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指导学生践行弟子规,编写了《孝亲敬老,尊师爱校——弟子规践行活动册》等。今天方家胡同小学的学生们还在上演老校长的作品《宝船》;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学生们会深情的演唱校歌,永远怀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校长。

  这里曾是京师图书馆旧址

  1906年,清政府重臣张之洞开始着手建立京师图书馆,1909年终于落成。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第二次开馆,地址迁到北城安定门内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鲁迅作为教育部主管图书馆的官员,参加了开馆仪式。上世纪九十年代,方家胡同小学在整治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意外地在校园的北侧挖出了“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学校随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最终确定,方家胡同小学曾是京师图书馆旧址。

  根据史料记载,1918年老舍先生到方家胡同小学担任校长,工作之余经常到图书馆看书,与鲁迅先生结识。鲁迅先生许多进步开明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年轻的老舍。

  当初在校园内发现的“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现在被首都博物馆收藏,但对图书馆的重视以及培养学生爱读书的特色却一直保留下来。学校为鼓励学生借阅图书,经常定期更换书目;在各班也设立了图书角,图书馆的负责老师会根据年级不同,给同学们安排不同的书目;学校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秀的作品会被选出集结成册,并颁发奖品鼓励;各班开展读书小状元的评选;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东城区图书馆参加读书交流以及朗诵活动,通过诵读经典名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得到名作家、名朗诵家的指导。现在学校的图书馆正在重新装修中,改造后的图书馆会更加敞亮,收纳更多的图书,并且结合电子阅读,鼓励学生们多读书、爱读书。

  秉承老校长精神自创武术操

  老舍先生担任学校校长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年时光,但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的发展倾尽心血。作为学校的校长,老舍先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更关心学生的品德和身心健康。学校老教师回忆,老舍先生本人就十分注重身体锻炼,会使用许多种兵器,堪称“文武全才”。在校期间,他与学生们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运动会,通过各种趣味运动,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品质。

  秉承老舍精神,重视学生的体质锻炼,也成为了今天方家胡同小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结合“以老舍真善美精神为灵魂的国学文化”的传统文化特色,将武术设为学校校本课程和兴趣小组课程,使学生在习武中强身健体,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更好的展示武术的魅力,体育组教师特意编创了武术操,并将其作为课间操之一进行日常锻炼,同时还编创了一套适合小学生舞动的刚劲有力的武术刀套路。

  除此之外,学校还大力推进抖空竹这一体现老北京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学校又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太极扇运动。学习太极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美,加深对国学文化的了解,实现特色课程、特色活动与学校文化特色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实习记者 王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