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争鸣 >> 正文
在新疆乃至西部行走,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自己喜爱的文学,为了实现创作的梦想,付出、牺牲了太多,有的人甚至把好不容易得到的“铁饭碗”都扔掉了。没有名声和利益,他们从文学和创作中也没有得到梦想的回报,有的人甚至连发表作品都有难度。但他们热情不减,矢志以求,无怨无悔。他们让人想到一个词、一个意象:飞蛾扑火。
在戏剧、音乐舞台上,有很多人或独立行走,或自愿组合,克服困难,坚持原创,坚持表演,他们期待一夜成名,有的也逐渐为人熟知并认可。但无论条件好坏,掌声多少,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寻找自己的艺术风格,把握住自己的艺术品格。他们也让人想到这个词、这个意象:飞蛾扑火。
在无边际的网络上,有很多网络写手,他们写小说、“编故事”,一天甚至要写几千字,一年又一年地写下去,“年产量”在百万字以上的网络写手据说已经很多。他们期待自己的作品能有更多的欣赏者、追逐者,期待在“点击量”的鼓励下继续自己的写作。在这个体量庞大的“网络文学”大军中,无论我们知道多少、读过多少,都有很多人披星戴月地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一字一句地用键盘叩击理想的大门。他们中的很多人一样让人想到这个词、这个意象:飞蛾扑火。
很多文学刊物、报纸、出版社,以及那些五光十色的艺术舞台,把目光投注到名人名家,以及署着“著名作家、艺术家”名字的作品、由他们“领衔”的节目。无需论证,在文学艺术界,名人名家就是金字招牌,就是影响力和号召力,就是品牌。但我们在趋之若鹜追寻名人大家的同时,理应把更多热情投入到对新人新作的发现、推荐、发表、评介上面,他们更需要世人关注的目光和发现的眼力。
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个比拼天赋、比拼努力、各显其能、以才华服人的天地,“飞蛾扑火”本身不能成为评价才艺水平和作品高下的标准。但是,为了防止才华被淹没,为了让心怀理想的创作者获得相应的机会和荣誉,编辑家、出版家、批评家和各种文艺媒介、舞台及镜头的掌握者,应当把发现和扶植新人当做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广大的民间,曾经走出带着新鲜气息的作家、艺术家,有很多人身上体现着艺术创作的本真与冲击力。刘亮程、李娟这样执著于写边地、写乡村的西部作家,在全国引起反响和关注,就是很好的例证。北京至乐汇是一群年轻人创办的剧社,他们近年来已经连续创作演出了10台舞台剧,其中的代表作如《驴得水》《破阵子》等作品,强调戏剧性,注重演出效果,但情节叙述夸张中有克制,语言对白有现代感却并非大量翻用、拼接网络时髦词汇,体现出对话剧艺术的理解、尊重和内在追求。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被印刷成纸质作品,被改编成热映热播的电影电视剧在观众中引发热议。很多例证已经证明,我们的文艺创作队伍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和新的态度去关注、去评介。在此过程中,把应有的热情投注到那些为了艺术理想而“飞蛾扑火”的人群,这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文艺新格局带给我们的新课题。(闻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