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土家族祖先乐舞文化再世
失传千年乐器錞于重振金声
音调雄浑,音韵灵动,伴之以粗犷、奔放、雄壮的土家族歌舞,人们通过欣赏上古乐器錞于的乐声和《錞于乐舞》的舞姿,领略了錞于这一2000多年前的乐器穿越千古而发出的回响。这一土家族的先民古巴人发明的乐器,被湖南人刘朝阳重新挖掘后搬上舞台。通过錞于发出的声音,人们聆听到土家先人从上古传来的文化音韵。
錞于,从文物到编组乐器的诞生
2006年春,一年一度的湖南省石门县茶文化节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以什么样的特色活动,宣传本土茶叶,让消费者们过目不忘呢?
在组委会人员冥思苦想之际,石门县文联主席、政协委员刘朝阳灵光一闪:錞于是编钟的“前辈”,编钟文化让其出土地——湖北随州风光无限,做錞于文化,说不定会“一鸣惊人”。这一思路得到组委会的肯定。尽管全国出土錞于100多个,但只是作为古代巴国文化的象征,被博物馆收藏,供人观赏,没有进行文化开发。
錞于一直被认定为单音乐器,不存在音高关系,因而不像编钟那样可以编组演奏。但刘朝阳提出了不同意见:为什么石门会一次性出土大小不一的15件錞于?难道聪明的古代巴人,会敲击着单调、乏味的錞于载歌载舞吗?
刘朝阳请湖南省的几位音乐专家前来“问诊”,錞于的音阶、音频、音色等问题渐渐有了眉目。为了印证錞于在古代便是编组乐器,刘朝阳陷入了浩如烟海的音乐资料中。
得知在《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中,提出过錞于编组演奏的内容时,刘朝阳大喜过望,但这部书在石门县乃至湖南省图书馆都没有。2006年底一个冬夜,刘朝阳只身赶到北京的图书馆,从长达几百万字的著述中挑出关于古錞于的文字,用手机一一拍了下来,连夜坐火车回石门。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手机竟在途中丢失了,他不得不再一次回北京重拍。
按照资料上的记载,刘朝阳找人试着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实物。2007年4月,有两组音阶15件套的第一套编组錞于终于诞生了。2009年初,“中国錞于网”正式上线,开发工作风生水起。
2010年9月,世界上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拥有完整音律,由31个錞于组成,有高、中、低三组音高的虎钮錞于研制成功。但虎钮錞于申请发明专利时,却被驳回。国家专利局认为,錞于是出土文物,不存在发明的成分。为此,刘朝阳据理力争:单个錞于确实属于出土文物,但是錞于的编组、音位、演奏都已经失传,是他锲而不舍组织攻关发明的。精诚所至,国家专利局向他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
远古仙乐登大雅
錞于生产出来了,但怎样演奏,怎样走上舞台,怎样还原古代巴人的风采?
錞于是青铜乐器,通过敲击发音。由于声音悠长,多个錞于的声音往往重叠。刘朝阳想,一边敲击一边手抚切音,这样既能让錞于清晰发声而又不产生混音,同时能产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效果,可以为此专门编一套乐舞。
刘朝阳邀请专家、演奏家共同想办法出主意,决定编排一套錞于乐舞:以錞于演奏为主,配以巴乌、芦笙等吹奏乐器;舞蹈则以土家族古代传说为元素,如对虎的图腾崇拜等。演员们身穿豹纹和草编衣服,随着伴乐翻腾、跳跃。錞于的声音苍茫洪亮,颇有古朴厚重神秘之感。
2009年3月30日,在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上,錞于乐舞首次亮相,引起了空前轰动。錞于,终于走出历史的尘封,走上了现代舞台。2011年12月30日,錞于乐舞《生命祭》应邀参加湖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获银奖。
2011年4月29日,錞于乐舞应邀参加上海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演出,首度迈向国际舞台。2011年5月29日至6月11日,《錞于乐舞》应邀参加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每天进行3次现场表演,与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演员同台献艺,展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青铜打击乐器的“阳刚”与“年轮”,获得由文化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颁发的太阳神鸟银奖。
“下一步,我的目标是将錞于作为文化产业做大。”刘朝阳说,“希望与湖南省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合作,开发錞于表演、雕塑、绘画、艺术设计、文化交流以及影视制作等系列产品,让古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