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南开作文 周恩来纵论“多难兴邦”
纪念周恩来诞辰115周年
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期间,共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52篇。1920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旅欧出国前夕,亲手将这些作文手稿装订成册,交由好友代为保存。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手稿由好友的后代完好地送回。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将这些作文手稿交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在周恩来诞辰115周年之际,他在南开时期的“中学作文”得以面世,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和南开中学编著的《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作文多用文言文写作,至今读来犹令人荡气回肠。回味伟人中学作文,其笔端流露出的是:指点江山之志,经天纬地之才。
尚志论
(一九一五年四月)
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及终其身卒应其言。若论其成功之秘诀,固由于一种叱咤风云之气,坚忍不拔之操有所铸成,要亦其最初之志,有以使之然耳。故凡同一人类,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画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成一希望在。然后按此希望之路线以前进,则其结果鲜有与此希望相径庭。希望者何?志是也。志与希望,实一而二,二而一也。是以画者之徒,其志恒在乎善画;商贾之侣,其志多注乎得利;故有善画、得利之志,始克成善画、得利之实也。若不志乎始,而能成乎终者,则未之闻也。且不观夫冒万险探新大陆之哥仑布乎?脱专制,竖自由旗之华盛顿乎?闻鸡起舞之刘琨乎?击楫中流之祖逖乎?此数子者,其所成之丰功伟业,实不外乎其志,未有以日以作奸欺世为志,如莽、操者而能跻乎圣贤之林哉!故论成汤之贤,不在乎祷雨桑林之时,而必观其三聘伊尹之志。论文王之圣,亦不在乎三分天下之日,而必称其来朝于商之志。不然仅眩耀其功德于既成之日,而不追溯其所以成之之故,岂异南其辕而北其辙哉!夫今之号为维新者,终日泄泄沓沓,无所事事,唯知袭取外人皮毛为务。目前之顾,尚未遑计及,又奚足定一生之志?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然则志固可尚已,而弊亦随之生焉。有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孔子不云乎,盍各言尔志。斯语又岂无因而发哉?
【周恩来教师评语】楷字墨色淡,结体亦未工,词腴气鬯,生发不穹。
【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的一篇作文,据考订写于1915年4月。此时,国内政局正处于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而国际上,日本强占山东胶州湾,又在1915年1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同年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抗议日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年仅17岁的周恩来亦借维新者的失败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
本文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旨在阐明为人立志及立高尚之志的重要性。开篇由班超、诸葛亮入题,写出立志到成功的必然性;又列举哥伦布和华盛顿、刘琨和祖逖、王莽和曹操等人,从正反两方面阐述立志的不同;然后则以汤祷桑林、三聘伊尹、天下归周和维新运动的失败,再次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证了立志的高低、善恶不同,则成败的结果就不同。最后以《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的“各言其志”的典故结篇,表明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海军说
(一九一五年冬)
兵,凶器也。战,危事也。此右文之言,岂尚武之国之宗旨乎?是以立国于今世者,无不视其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斯人人所奉为公理,百验不磨者。
夫军有海陆之分,陆军仅能施威于境内,擢武于边疆,山川之阻,有难色焉。若海军之可航彼领湾,守我海港。保旧疆土,辟新大陆,唯焉是赖。故陆军为海军之后盾,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也。
试瞩目环瀛,彼英伦以区区之三岛,领印度,据埃及,占澳美,凌东亚,赫赫乎执世界之牛耳,扬扬乎为全球之主人。东瀛亦以岛国,一战而败我,再战而胜俄,占台湾,据朝鲜,居近世之后起,为黄种之出色。其他如法、如美、如德,亦复如是。而其国民莫不挟其雄心毅力争风,角胜于天演界中,逐焉皆是。何非其国势是强、军势之盛。又何非其海军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使之乎?
返观吾国,百年前守闭关主义,庞然自大,视异种为夷狄,视他族为化外,海军之事固无庸议也。其后,海禁大开,执政者亦知非拘泥于古所能强国,于是有倡练海军之议。聘外人为教师,其始固甚劲练,继乃改以华人为帅。炮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之研究。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其自侮自伐既如此,于是又甲午之败。全军覆没,虚容尽失;割地丧师,真情毕露。强盛之希望既成泡影,和平之期意复为幻想。弃良港,舍巨款,以图一时之安。而外人鲸吞蚕食之议,瓜分豆剖之思,无稍息焉。夫当此二十世纪,强权潮流之日,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
民国承之执政,在野者据此两种优劣于是有扩张海军之议。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或曰:吾国之良港既已租出,财政又复困艰如是,练海军者将徒空言也乎?曰:是,又不然。夫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虽今日耗无限之金钱,亦所不恤。借债练军固属不可,然以国家之税练国家之军,又奚不可哉?至军港之佳固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又何非吾国主权所及之地耶?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
【周恩来教师评语】笔酣墨饱,气势汪洋。青年有此文字,后日必不可限量矣,勉旃。
【背景介绍】
这篇作文,据考订作于1915年冬。本文题为《海军说》,但文章开头并未从海军说起,而是先从军事武力谈起,肯定了人人信奉的“百验不磨”的公理——“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然后作者才转到议论海军上,作者认为海军有“航彼领湾,守我海港。保旧疆土,辟新大陆”的作用。而且“陆军为海军之后盾,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文章的真知灼见,已显端倪。
接着作者以海战实例为镜鉴,得出“又何非其海军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致之乎”的判断。看问题的深透,非比寻常。文章笔锋一转,反观国内,对比之下道出了中国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衰微现状:“继乃改以华人为帅。炮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并分析其原因:“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之研究。”这样就致使本国殆于“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声声警语,振聋发聩。
而文章最后一段,又借“练军之难”的答问转承深入,对海军建设进行实质性的思考。古来答问都是为答而问的(戴震论孝经语),此文亦不例外。前文叙述海军之必要,后文自然须论及建设海军之法。答问的妙处在于不隔断文章气势,使得文章气贯理畅,内容连贯清晰。此处的回答既强调了练军的重要,又道出了练军的方略。作者继之大胆设想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因此在文尾大声疾呼“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重复中有发问,也有抒情。一片雄心壮志挥洒其间,文终而气不竭,表达了文章“兴海军,强中华”的主旨。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周恩来虽然年纪轻轻,却有着爱国忧国的拳拳之心。
或多难以固邦国论
(一九一五年冬)
夫有非常之时势,然后有非常之英雄;有非常之英雄,然后建非常之功业。人有非常之功业,而名以立;国有非常之功业,而邦以兴。是故时势也、英雄也、功业也,立名之基础,兴邦之利器也。然而立名事末,兴邦事伟。既有非常之时势,要必有非常之功业,建之于国,以固邦本,始克成非常之英雄耳。且夫天下承平,四海晏乐,烽火不举,兵革不兴,非非常之时势也。强弱相侵,杀戮频仍,家国铜驼之感,宗社有禾黍之悲,大厦将倾,扶危有待众木。国运既替,光复必俟后人。是诚所谓非常之时势矣!
间尝读史,至晋刘琨“或多难以固邦国”一语,不禁深致服膺。知有非常之时势,适足以兴固邦本,挽已坠之家国也。当夫西汉末造,中原纷扰,新莽窃篡,光武以一余裔,卒致中兴之志。战国之际,越并于吴,为人奴隶,供人驱使,勾践以亡国之君,乃达沼吴之念。斯二君者,处国破家亡、宗社邱墟之际,乃能转危为安,重整山河,何哉?盖子舆氏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彼富贵利达之徒,值上下相安之日,以为国家无事,遂泄泄沓沓,耽于宴乐,百政不举,田亩荒芜,终至盗贼蜂起,弊害丛生。内患既开,外侮斯乘。当是时也,忧时之君,爱国之士,目击受他人之凭陵践踏已甚,乃发愤图强,卧薪尝胆。一旦羽毛丰满,登高而呼,久困之民必揭竿而随,不达再兴之域、邦固之境,未之有也。故普败于法,而俾斯马克乃能挽已颓之大厦,重整旧邦,生聚教训,不十年乃复兴。一战胜奥,再战胜法,浸浸乎有驾凌全欧之势。义亡于奥,而加里波的乃能拯久替之国运,唤醒国魂,义旗高举,未数载乃光复旧疆,重兴罗马,使数千年之古国复立于今之新世界中。由是以观古今东西,处非常之时势者,均可以成非常之功业。多难兴邦,刘子诚不我诬也。
然而返察吾国,自海禁大开,强邻逼处。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此固非常之时势也,而人民之鼾睡如故。逮乎辛亥,国建共和。昏昏蒙人,离我而立。蠢蠢藏番,畔我藩篱。列强藉口以进兵,俄英从中而播动,思收渔人之利。土地丧失,国亡即在目前,此固非常之时势也。而人民乃不此之急,阋墙自私,酿成湖口之变。未几事平,鼾睡又复如故。至于今日,同种东邻,乘欧战方殷之际,忽来哀的美敦之书。政府无后盾,国民无先驱;忍耻受辱,逐条承认;五项要求,犹言后议。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势,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而全国人民,优游者有之,无识者有之。举目河山,将非我有,然酣睡仍复依,沉沉大陆,鼾睡依然。虽其中不乏爱国之士,发愤以图强,立志以自振;但时易境迁,如火如荼,转成为无声无臭矣!呜呼!卧榻岂容人鼾睡,宋太祖之言犹在耳。厝薪久已见微明,贾长沙之语岂忘心。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不然多难既不足以固邦国,时势亦不足以造英雄。兴汉心无,沼吴志没。加里波〔的〕之不作,俾斯麦之已亡。衰草斜阳,行将会铜驼于荆棘。中原故趾,当必见披发于伊川。则刘子所谓或字之义者,殆在是欤?悲夫!
【周恩来教师评语】才思骏发,波澜老成。中后历陈时事,尤有贾长沙痛哭流涕之情,诚杰构也!
【背景介绍】
本文手稿页边有“民国四年冬季第五次”字样,据考订本文系周恩来写于1916年冬的一篇课业命题作文。
1916年5月9日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全国教育联合会将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为此,本年冬季作者撰写了本篇命题作文,对此历史事件发表看法。
作者开篇便以“夫有非常之时势,然后有非常之英雄;有非常之英雄,然后建非常之功业”来激励国人,虽当乱世,但时势造英雄,更可有一番作为,以立名兴邦。“然而立名事末,兴邦事伟。”可见作者眼界之开阔,胸怀之坦荡。手稿页边教师旁批三字“笔势伟”,想来正是对作者能有此胸襟的肯定。文章接下来便以何谓“非常之时势”引出下文刘琨之“或多难以固邦国”一语。
为证实“或多难以固邦国”,作者涉古及今,旁征博引,通过中国古代的光武中兴和勾践灭吴得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又以统一德国的俾斯麦和统一意大利的加里波的两位欧洲近代史上的大英雄进一步论证了“多难兴邦”的论点。周恩来国文老师在评语中说“才思骏发,波澜老成”,实在精准。
至此,“二十一条”之事,作者虽看似只字未提,实则却字字为后文铺垫。
作者于后文历陈实事,对国内外政治形势洞若观火,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尼布楚条约、马关条约,一直说到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又与当时国民的愚昧形成对比,从而水到渠成道出东邻日本觊觎我神州国土,“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现实。文章造岌岌可危之势,抒殷殷报国之情,词句读来令人声泪俱下,为之动容。无怪乎周恩来的国文老师在评语中写道:“尤有贾长沙痛哭流涕之情”。
试各述寒假中之事况
(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年华逝水,岁月不居,余负笈津门,亦已三载矣。追忆曩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乐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携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乡关归不得,同胞兄弟各西东,又徒伤奈何而已!
但学校固家庭也。职教员之殷殷爱护,恳恳启蒙,无异父母。众同学之相敬相爱,相规相辅,有逾骨肉。是以跋涉千万里,负笈而来,未尝戚戚者,非是其孰能致之。然而假期既莅,则争先恐后,提筐携物以就道,若唯恐不速,盖遄返乡里之心使之然也。
……
一月三十一日,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假期既放,旋里者莘莘。同室二君,均整装以待归去,午后行矣。余因为会中编纂《仇大娘》稿本事,未得赋送离亭,殊为恨恨。二君既去,余独处室中,续稿时许,忽校役持单进,盖新剧团排演新剧时呼余往莅会也。余于是不得不舍笔而代以舌,诣思敏室,共襄盛举。夫假期本为休息,何有乎演剧?斯乃校长之所许,亦即体育会之所恳。缘今岁春季,北部运动会举行于京师。我校以具有战胜东亚之人才,称雄津门之声威,当然与赛。但人至众也,款至臣也,非一时可得而致,于是有演剧募捐之动议。校长亦以假中事微,且届旧历年节,闲暇者易于为非,集住津、住校之学生,有寒假乐群会之设。温课也、运动也、游戏也、游艺也,是其内容。而募捐之演剧、收费之电影,遂共为游艺部所具之事矣。会期自旧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凡十三日,今日之排演,初五正式之预备也。
二十七日。日间为稿事执笔终日。晚偕友人往旧戏园观新剧。剧名《珠还合浦》,布景颇劣,饰者做作尚无大疵,唯人多南音,词多冗杂,听者既不能了了,又弗克知其正旨,于是知新剧之难演矣。盖新剧在感化社会,若使观者探骊不得,则兴趣且无,又何领悟足云。借镜鉴己身临其境者,知所炯戒矣!
……
二十九日。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余归家食既毕,以人稀故无他务,独据一案,取校中自治励学会新出版之杂志阅之,历三时许,全书几尽。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
今晨挟行囊,之车站,作京都行,与校中新剧团所组织之观剧团也,同行者将及念人。余初入都门,人地生殊,幸导者孔多,免履迷途。语云:入国问风,入境问俗。余入京师,睹社会之腐陋,闻政府之黑暗,首善之区如斯,知中国之自亡久矣,又奚待外人瓜分而豆剖之哉!
……
【周恩来教师评语】篇中叙及父母双亡,不忍蓼莪卒读,直令人昼夜心伤。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动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
【背景介绍】
本篇文章系周恩来1916年寒假生活的记录。此作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序言,言作文意旨。后一部分记录大约三周的假期生活。
序言中,作者追忆离乡别弟,颠沛旅中,饱尝况味的辛酸生活;慨言负笈津门,寄居伯父,稍有生趣之三载日月;特别提及南开中学生活,将之喻为家庭,有“学校固家庭也。职教员……无异父母。众同学……有逾骨肉”之戚戚语。同时期史料《第十次毕业生同学录》“周君恩来”毕业评语(周恩来同窗常策欧作)中有“六月而孤”,“九岁佐理家务”,“少游江淮”,“年十二……趋辽东,入沈阳”,“十五来津门,遂入南开”之语。两相参照,不难看出周君恩来与众不同之人生经历。《第十次毕业生同学录》毕业评语中亦有“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之语;回观此文“思亲之外,益以思友”,“冷案寒窗,孤灯弱火”,“唏嘘叹息”之语,不禁令人潸然。而下文“二十九日。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余也何如父母双亡,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更添悲伤。文后教师评语“篇中叙及父母双亡,不忍蓼莪卒读,直令人昼夜心伤。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动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是为恰切。
文章后一部分按照时间日期书写记录寒假事况,主要谈及“新剧”(话剧)。周恩来是参与创建南开新剧团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南开中学求学期间,几乎参加了剧团全部剧目的演出,且剧本创作、布景制作、研究评论等更是独具建树。他的编演活动和话剧理论建树对南开乃至我国话剧运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此作文中的时间记录恰可作为研究周恩来“新剧”研究的历史坐标点,颇有史料价值。
——据考,南开中学话剧档案史料中保存有1916年2月由周恩来编纂、以周恩来主持的“敬业乐群会”名义,由天津印刷局印制出版的《仇大娘》剧本。“初十日。凤历更后,连夕演剧,殊不得闲。”“今晨挟行囊,之车站,作京都行。”
——据考,“新剧”《一圆钱》剧组曾赴北京,在米市大街的北京青年会演出。《一圆钱》在京津两地演出广获专家、观众好评。且天津《大公报》、《益世报》等十多种报纸在报道评论中称颂中周恩来扮演的女角孙慧娟(男扮女装),有《〈一圆钱〉演出轰动津门》、《周恩来扮演孙慧娟倾倒全座》、《美哉,周恩来反串妙龄女郎》、《南开学校〈一圆钱〉应邀去北京演出》等等报道。
而对“新剧”教化功用的理论思考却不得不归于周恩来之爱国图强精神。中华民族此时灾难深重,此文中“余入京师,睹社会之腐陋,闻政府之黑暗……夫国事非不可为也,愚民政策,暗民手段,层出不穷”等语,充分体现了青年周恩来对家国命运的深重关怀,更是其改变民族颓势,燃烧炽热救国热情的彰显。文并供图/罡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