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推荐榜 >> 相关评论 >> 正文

四、结语:死亡叙事的认知意义

//m.zimplifyit.com 2013年03月12日14: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柳冬妩

  新世纪以来,从关注死亡的角度来关注个人生存及群体生存命运,进而明确表达其社会与历史批判意向,是许多“打工小说”表现与书写死亡时的共同精神倾向。在“打工小说”中,“死亡”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事实和隐喻,在作家对世界、自我和艺术的认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死亡意识与生命意识紧紧相连。海德格尔说:“死亡在最广的意义上是一种生命现象”,“在他人死去之际可以经验到一种引人注目的存在现象”。1“打工小说”的死亡叙事真正揭开了遮蔽的虚伪面纱,解开了底层生命本真的面目,死亡的存在论本质从生命的存在论本质得到规定。“打工作家”们知道了一场历史巨变是无可回避的,而面对历史车轮无情碾压下那些受到深深伤害乃至即将消失和死亡的事物,他们显然深怀不解、不忍、不平之心,较好地触摸到生命意义的终极问题。“打工作家”对死亡的叙述,往往与“暴力”、“罪恶”、“苦难”、“命运”、“存在”、“身份”等主题相联结,对“打工小说”的思想价值和美学品质具有规定性意义。对“打工小说”的死亡叙事进行阐释,有助于理解“打工小说”的基本价值,探明“打工小说”的文学渊源、思想资源和社会历史背景,有助于理清“打工小说”社会的、人性的、哲学的内涵。

  当然,“打工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并非一种突兀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从“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出生入死”(老子)、“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荀子),到“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柏拉图)、“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黑格尔)、“向死而在”(海德格尔),死亡被称为人类最高的精神课题之一,最能引起哲学家们的兴趣,也需要作家以极其敏感专注的态度来正视。被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视为“最高的诗艺”及“整个文艺的高峰”的悲剧,常常把死亡当成全剧的重要主题来加以表现,尤其在以表现命运主题为重点的悲剧当中,死亡主题常与命运主题缠绕交织,死亡主题由此也显示出形而上层面的思想精神深度。在经典文学之中,许多故事最终都通向了坟墓。经典文学中的死亡书写,为“打工作家”的死亡叙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无一不是以死亡结束故事。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死亡在他的小说中拥有无上的法定权威。《饥饿艺术家》中的那个为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不惜饿瘪自己身躯、为了“灵”的至善至美而付出“肉”的牺牲的青年艺术家,《变形记》中那个最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去的有着虫形体态的小职员格里高尔,《城堡》中那个至死也没有见过城堡真实面目的K,《判决》中投河的儿子,《审判》中主动就死的约瑟夫等等,他们共同组成了卡夫卡笔下独有的“孤独的死人”人物群,承载了厚重的悲剧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是文学和哲学中最具严肃性、最有精神分量的主题。“打工小说”是对这一文学母题的一种现代性继承与拓展。正是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对新世纪诸多“打工作家”在创作中高度关注死亡,以及对他们作品中的死亡叙事蕴藏着的异常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才会获得一种根源性的理解。

  注释:

  1[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版),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第283页、第274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