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早期史料揭秘“德国人眼中的上海”

//m.zimplifyit.com 2013年03月28日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3月27日电 (邹瑞玥 彭佳慧)复旦大学27日在此间公布了一批早期中德外交史料。这批资料记录了19世纪来华德国人所记录的中国社会历史风貌。

  这批资料来源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维江在德国留学期间所搜集的300多种德文第一手资料。1860年,普鲁士王国向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次年到达其中国之行的第一座城市——上海,留下长达数万字的《上海报告》。

  该份报告描述说,当时外国人在上海的居住区坐落于城墙围着的中国城东面、吴淞江(黄浦江)的岸边,但非常冷清。“热闹倒是藏在中国人的小巷里,蜂拥而至的大批农村人,拥挤地居住在这里,他们还必须付出极高的地税。每个协议强国有一块划定的地区,所谓的英国区、法国区、美国区,商人们把部分从领馆分到的地皮,以很高的价格出租给中国人。”

  这份游记式的报告除详尽描述当时外国人活动集中的上海外滩、黄埔江、跑马厅等地外,对上海平民生活也多有描写。王维江透露,从他接触的这批德语文献资料来看,当时德国人对中国人、中国文化还是怀有敬重的心态,认为中国人勤劳、聪明,如写中国工匠的雕刻技艺,精致繁复到让他们匪夷所思;写一些做苦力的洋车夫将辛苦钱拿去赌博、抽大烟等,其视角也是同情而带有批判的。

  当天,王维江还公布了许多从德语资料中发现的照片。这些由当时的在华德国传教士、商人、官员和记者等拍摄的照片,对研究近代中德近代交往历史颇具价值。王维江认为,19世纪以来,德国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德语文献在历史学界很少被利用。单用中文文献呈现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缺陷。

  这些照片将在今年4月中旬由复旦大学与汉堡大学主办的首次“中德莱布尼茨论坛”期间公开展出。(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