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毛泽东也有生产任务 是谁帮他“代耕”

//m.zimplifyit.com 2013年03月29日13:53 来源:北京晚报
杨步浩在毛主席家里做客 毛主席与杨步浩及乡亲们看节目杨步浩在毛主席家里做客 毛主席与杨步浩及乡亲们看节目

  原题:给毛主席"代耕"的杨步浩

  初识杨步浩

  1969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我从首都北京来到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由于北京知青普通话讲得比较标准,1971年延安革命纪念馆从两万多北京知青中选拔20名担任讲解员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当时,招收我们的纪念馆政工组长说,咱们单位还有两位60多岁的老干部,一位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另一位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给毛主席代耕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

  我到纪念馆工作后,领导首先安排去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参观,熟悉、了解今后的工作。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我见到了劳动英雄杨步浩。杨老个子不高,穿一身黑布棉衣服,头上系个白毛巾,典型的陕北老农的装束。肤色紫红,满脸皱纹,一说话就爱笑,眼睛眯成一条缝,看得出杨老是个很实在、和蔼可亲的老人。同杨老握手时感觉老人的手指较粗,手掌很厚实,知道杨老曾饱受苦难,又是能吃苦很能干的一个人。杨老很健谈,但一口浓重的陕北口音,让我这个北京来的知青听不大懂,只好由本地的讲解员为我们新来的讲解员做翻译。他给我们讲了当年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时的一些情况以及在大生产运动中他是如何为毛主席代耕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他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情景,说到在毛主席家里,一顿饭吃了八个馍馍九碗饭,毛主席说,好,能吃就能干,然后毛主席又给杨步浩削苹果吃,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讲完后,杨老又拿出他当年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给大家看,由于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长了,对杨步浩的了解也慢慢多了起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斗倒了地主老财,受苦的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土改时,杨步浩分到一个山头约八十垧地,这才结束了他给别人打工的苦日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逐步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吃米不忘种谷人,翻身感谢共产党。为了支援抗战,早日打败日本鬼子。杨步浩起五更睡半夜,加劲生产。他种的小麦、谷子长得格外好,曾被选为边区农展会的展品。他不仅自己生产搞得好,年年多打粮,多交救国公粮,而且领导全村搞变工互助,发展牲畜,组织妇纺,打井抗旱,办学,植树、备荒、安置移民难民。为了增加劳动力,开发荒地,他主动回到老家横山动员乡亲移民到延安周围开荒种地。在他的带动下,延安县川口区六乡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乡。1943年,杨步浩被延安县推选为劳动英雄。

  代耕为了报恩

  1942年正月,杨步浩去南泥湾359旅驻地,王震旅长亲自接待,并告诉大家“毛主席也有生产任务,也要同战士一样开荒种地。”杨步浩听了,心想,毛主席为咱受苦人翻身解放,能过上好日子操碎了心,每天都要谋划抗日大事,咋能让他也去生产呢?于是就产生了替毛主席代耕的念头。

  回来后,杨步浩向延安县政府提出了为毛主席代耕。由于杨步浩态度坚决、诚恳,延安县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写信报告给毛主席。端午节刚过,小麦就黄了梢,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弯腰,像是给主人报告丰收的喜讯。开镰收割后,杨步浩将碾打的第一场麦子扬了又扬,晒了又晒,亲自赶着毛驴,送到杨家岭,为毛主席代交一石公粮。毛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当问到为什么要为中央的同志代耕时,杨步浩含着热泪讲述了自己的苦难身世。最后恳切地说:“吃米不忘种谷人,我现在翻身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您的恩情呀!”毛泽东深为他的真挚之情所感动,不住地夸赞道:这才是无产阶级闹革命呀!

  在毛主席的关怀鼓励下,杨步浩的觉悟和思想境界大大提高,入了党,当了村干部。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全庄、全乡、全区、全县乃至全边区农民都富起来,才能更好地支援抗战。因此,不仅他自己努力生产,多打粮食,而且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农户发展生产,热心兴办对集体有益的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且乐于吃亏,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大家公认的信得过、靠得住的模范带头人。1945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群英会上,杨步浩被选为甲等劳动英雄,受奖五万元。

  全国解放后,杨步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仍在农村默默耕耘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1952年,延安地区组织老区人民参观团赴京参观国营农场,杨步浩被推荐为代表之一。到北京后,他写信给中央办公厅,要求见见毛主席。没过几天,毛主席就派车将他接到家里,作为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热情招待,亲自给他倒水端饭,而且一再要他不要拘束,吃饱喝好。

  毛主席详细阅读杨步浩带去的延安县的汇报材料,不清楚的地方又同杨步浩交谈。毛主席对老区人民的生活极为关切,一再要他回去后向延安人民表示感谢和问好。临行时,特意给杨步浩换了一身崭新的灰布棉衣,一起合影留念,而且送给他充足的路费。

  1954年,在一次耕地时,杨步浩的一只胳膊骨折了,接好后仍使不上劲,干重体力劳动有了困难。他给毛主席写了信,告知了自己的情况,毛主席给西北局、陕西省委写了信,要求安排好老英雄的工作。党和延安县政府十分关心老英雄的生活,决定让他离开农村,到县种子公司工作。种子公司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他再三考虑后,同意了组织上的安排。在延安种子公司工作期间,由于他熟悉农业生产,知道推广优良品种的重要性,经常深入农村宣传动员。对于籽种的更新换代,为夺取农业丰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毛主席惦记着老朋友

  1961年困难时期,毛主席仍惦念延安时期的老朋友,托人给杨步浩捎来几斤白糖、两瓶酒和两块布料。见物倍思人,又燃起了杨步浩二次进京看望毛主席的强烈愿望。他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主席,我很想念您老人家,很想去看看您,不知您有空没有?”不久,毛主席就回信说:“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

  经延安县委讨论后,杨步浩进京的愿望实现了。他高兴得几夜都没有睡好,同老伴精心缝制了几个白粗布小口袋,装上了延安最好的小米、绿豆、瓜子、干菜,于国庆前夕到了首都北京。

  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亲切会见了老英雄。之后,又把他请到中南海家里,设家宴款待,又同他长时间交谈。了解延安的变化,感谢延安人民的问候。

  随着来延安参观的外宾和国内游客的大量增加,宣传延安时期的光辉历史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业绩的任务日益繁重,许多外宾都提出要同历史的见证人见面交谈。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适应外事工作的需要,1970年杨步浩这位延安时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英雄,从“五七”干校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具体安排在原军委与总部旧址——王家坪,介绍他同领袖的亲切往来,讲述他同老一辈革命家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生动、具体地介绍老一辈革命家的音容笑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使人们在感慨万端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977年7月6日凌晨,延河暴发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水从杨步浩居住的窑背上漫过,杨步浩及老伴、儿媳、一个孙子四人遇难,终年72岁。杨步浩葬于当年毛主席在王家坪旧居的后山,坟前立有石碑。(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