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作者:张清俐 张杰
十多年前,当“读图时代”的概念通过几套漫画丛书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视觉文化”的来临。今天,视觉文化作为当代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视觉文化时代下文学正经历着怎样的变革?作为一个时代文学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总结的文学理论又当如何跟上这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新技术革命引领文学转变
“当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图像、视觉等形式呈现出来时,我觉得这个时代简直太神奇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表示,“为什么电影、电视出现时我们没有专门对"视觉文化"进行探讨,而今天却在惊呼"视觉文化的转向"、"读图时代的来临"了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新技术革命以及其催生的新媒体发展。”对新技术带来的感官转变,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曾军认为,这种“转变”聚焦于人类生活方式的视觉化,在该过程中,影像化取得了主导性地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凌晨光告诉记者,视觉文化在人们认知对象和思想构建的过程中,挑战并瓦解了此前围绕语言行为而制定的“惯例”。如感知的平面化取代了由语符文化产生的深度思考模式,临场感与即时性经验冲淡了回忆与反复体验的感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彭亚非认为,今天的世界几乎甚至可以仅以图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成为我们的知识。视觉文化对文本文化的冲击与压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视觉图像语言化等实际上成了世界通过图像来直接“言说”,这种眼见为实的语言与言说所具有的力量、效果等,在极大程度上都超越了文本语言已经达到或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文学作品体裁样式面临重新定位
伴随着视觉文化的崛起,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文学不断受到冲击,文学的可读性让位于可视性,呈现出视觉化的样态。有学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体裁样式面临着视觉文化的重新选择和定位。
赵勇表示,从文学生产维度来看,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思维与影视逻辑已渗入文学生产的内部构成之中,其改变了文学生产、叙事和语言表达等方式。以小说为例,当下的文本策略是把故事性强、情节紧张有趣等环节放置于文学写作的重要位置,让作品具有更多的可视性而非可思性,呈现写作逆向化、技法剧本化、故事通俗化、思想肤浅化等特征。
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学消费领域中传统纸质文学不断受到冲击的状况倍受学者关注。曾军认为,现在的读者更多依赖于电脑、电子书、手机等载体,阅读时间也越来越细碎,文学消费逐渐向“读图时代”或“影像时代”过渡,这些正在改变着大众文化消费的方向。
面对当下文学消费方式呈现出的快餐化、消遣化等特点,被访学者认为,视觉文化的兴盛顺应了人们日益增加的文化消费需要,然而外视世界图像化依然不足以剥夺传统文学存在的必要性。这一情形或迫使文学激发出更适合自身特质和发展的样式。此外,研究者在思考今天文学作品的定位时,应主动增加视觉文化的维度。
理论研究需观照文学视觉转向
有学者提出,传统文学理论注重文学的社会学因素和价值性追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今天的文学经验、文学事实脱节,丧失了文学理论对新文学经验与文学文本进行有效诠释与解读的可能性,文学理论应如何回应视觉文化影响下的文学现实?
赵勇认为,文学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后,不仅使其内在结构发生了变化,也产生了影视小说、电视散文、摄影文学等新的文学类型。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的研究视角需要调整到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与现实相结合,借鉴文化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应对当下正在变化中的文学格局。
彭亚非表示,文学理论应该对新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现象进行全新的理论思考及方法论思考。在曾军看来,文学理论旨在思考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可能性,在视觉文化时代,需要放宽“文学”的范畴,思考视觉时代的语言文字状况以及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方式。 凌晨光认为,处于视觉文化中的文学理论,应该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以及自然科学诸学科的知识和研究路径,跨出原有学科界限,在发挥文学总体理论品格的前提下,重点关注由文字符号媒介搭建的文学对象,跟随社会文化发展的步调,踏出文学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