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讲座 >> 其他讲座 >> 正文
中国教育新闻网:名目繁多的各类讲座,是一所大学浓厚学术氛围的体现。然而,费尽周折请来专家学者,学生却不愿意捧场、校方抱怨连连;不想去听但无奈频频‘被讲座’,大学生表示真受不了。
校园讲座 听众居然靠请
为防止冷场,讲座前要求上报学生名单;为保证上座率,提前给每个学生固定座位并点名;为防止早退,门口安排专人把守。这些看似玩笑甚至有些荒诞的事情,真实地发生在各大学的校园里。
按学号分组、按宿舍轮流,甚至抓阄儿决定谁去听讲座……记者调查发现,为保证座无虚席,组织者想出了各种听讲座的“规矩”,很多学生都有过“被强制”参加讲座的经历。
浙江杭州某高校曾对“被讲座”的四种表现进行了梳理,靠“抓”:辅导员专门通知并不许请假,甚至将其列入综合测评;靠“关”:把住报告厅出口,或者提前给每个人固定好位置,防止学生中途溜号;靠“玩”:台上嘉宾在讲,台下学生自顾自地发短信、玩游戏、聊天、听音乐;靠“托”:为保证气氛活跃,互动环节往往会提前安排好学生提问,以免冷场。
“现在的大学生,听讲座都得靠‘请’!”青岛一高校教师向记者抱怨道。其实,这正是不少讲座主办方的困扰。辛辛苦苦请来了专家作报告,大学生却不买账,与组织者的热情相比,学生的参与激情并不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项调查显示,尽管88.6%的学生认为听讲座“有好处”、“非常有必要”,但七成学生一学期听讲座不到5场,超过10场的仅占11.4%。
实用心态 学术讲座遇冷
采访中,学生们普遍认为,“不会讲、没时间、没名气”是讲座遇冷的主要原因。
“随便把一个汇报拿来讲,这讲一点,那讲一点,没有系统性。”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关注的是讲座的内容。四成受访者认为,“内容陈旧,没有吸引力”是讲座的致命杀手。
演讲者的演讲水平、沟通技巧也影响讲座效果。“讲座内容丰富,演讲者诙谐幽默,台上台下互动”的讲座更受欢迎,缺乏互动、没有交流的讲座,往往会出现台上讲、台下玩的场面。
“每天的课实在是太多了,想去也没时间!”青岛一大学生跟记者诉苦,从周一到周五排满了课,最多时一周22节课,即便是赶上一场有兴趣的讲座,也没时间去听。
“怎么这么悲催!”大学生小于正在准备“挑战杯”比赛,由于专业课程与讲座时间冲突,她连续错过了三场评审专家的辅导讲座。“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她调侃说,自己每天要么在上课,要么在上课的路上。
三分之一受访大学生表示,不去听讲座是因为课业繁重或课程与讲座时间冲突。
调查发现,名人明星、技能培训、求职就业这三类讲座通常人气爆棚。75.3%的学生表示,去不去听讲座,取决于“主讲者是不是名人”和“内容是否实用”。
名人效应、实用主义,不少大学生以此掂量讲座的价值。傍名人、重实用的心态,让大学生不愿意捧学术的场,“不温不火”成为多数学术类讲座的写照,正如一份网络问卷调查所显示,高校讲座中,商业化讲座占了近50%,学术类讲座仅占14.5%。
供需对位 盛宴方有滋味
针对大学讲座遇冷的现状,一些高校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对策一:内容要新,形式要活。
6C职业规划创始人朱辉荣认为,很多专家身上光环云集,但演讲水平不高,学生听着如同嚼蜡。
“哈佛大学的一次讲座,学生提问能提两个多小时,而且每个问题都显现出提问者的思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感慨,哈佛大学生听讲座有问不完的问题。他认为,好的讲座要让学生和教师自由交流,学术氛围自然就好起来了。
对策二:理性看待场面人数。
对于大学生频频“被讲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学生工作处处长李逸龙认为,组织者要改变看待讲座排场的心态,不能觉得人多就算成功。
熊丙奇认为,国外大学很多讲座也没多少人去听,国内大学开讲座一定要座无虚席的排场意识,反映出大学里学生自治的缺乏。
该校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宁建议,对不同的讲座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学术类讲座不需要场面大、人数多,只要能给一部分学生带来触动就可以。
对策三:实用主义不可取。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荣华认为,听讲座是一种素质积累的过程,不能期望着听一场讲座就能学到很多,把实用、知名作为讲座价值的判断准则,这种实用主义心态不可取。
至于有的学生因为“内容太专业”、“听不懂”而对学术类讲座不感兴趣,该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李宗民表示,学术研究有规律性,不同学科的最终道理是一致的。他建议大学生要看重学术讲座的学术教育性和思维启发性,而不是简单地看内容。
对策四:拓展网上讲座空间。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解决信息传达不及时、时间冲突、场所限制等问题,建设了“石大讲座网”,打造分享学术资源、交流学术观点的阵地。至今,该平台已发布讲座预告和讲座视频300余场次,并提供讲座信息查阅、讲座录像点播、讲座信息订阅等服务。
这种讲座资源网络化方式,很受大学生欢迎,对于解决学生没时间听讲座问题,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记者 孙军 通讯员 李振 陈海洋 孙晓彤)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