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晨报记者 邱俪华“戏剧是他的宗教,而他是一位虔诚的苦行僧。”这是焦晃的夫人对焦晃的评价。
昨天,白玉兰论坛请来焦晃畅谈《戏剧理想和戏剧人生》,对于刚刚获得本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特殊贡献奖的他来说,更像是一次获奖致辞——很长,两个小时;很短,对于台下爱戏的人们而言。
演舞台剧 赶走嗑瓜子的观众
焦晃今年77岁,如果从1959年上戏毕业算起,已经在话剧舞台上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当年的“莎剧王子”,但从来没有机会听王子自己说说当年演莎剧的情景。昨天,他回忆了那个黄金年代。当年焦晃最红的两出戏是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上世纪60年代演《无事生非》,整个节奏都在我手上,说实话很过瘾。出剧场观众的脸都是笑嘻嘻的,当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艰苦,但人们对于戏剧还是很喜爱。文革后再演 ,一演就满,演得我自己也非常兴奋。”
他还说起当年自己一怒之下把观众“赶走”的往事:“那时候有人一边看戏一边吃瓜子,你知道表演过程中的那种停顿,是演员情绪的出入口,但就在那样一个神圣的瞬间,台下一记响亮的嗑瓜子的声音。所有的情绪全完了,我简直可以立刻分辨出那个声音在第几排,简直感觉眼睛里突然进来好多沙子,感觉非常糟糕。”一直到现在,关于这件事都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说焦晃当时直接跳下台,把那个观众赶走了。昨天焦晃本人终于说出了原版:“没有那么夸张,我当时就是中场休息的时候到后台,把钱拿出来给工作人员,让他们还给那个观众,不过是有一点生气的,跟工作人员说‘不要看了,让他走’。”
演电视剧 会改不合理的剧本
老戏骨如何回看自己的艺术人生?焦晃说:“我一分钟都没想过要挣钱。演戏是非常高兴的过程。当演员一辈子没有太平日子,永远要难为自己。世界上所有的喜悦跟创造性的喜悦都不能比。创造性劳动的人,永远没法停,停下来反而难受。”
难怪太太会给他“苦行僧”的评价,焦晃却说:“演一个人物也不太容易,所以要尽可能用好自己的心,自己的力。”拍电视和舞台剧又不同,电视剧的拍摄不按顺序来弄,“比如演乾隆、雍正和汉武大帝,这几个戏几乎是连着的,三个帝王形象,如何掌控。康熙,我曾经到故宫[微博],看到乾清宫正大光明殿,虽然不是最华丽的宫殿,但一定是最有威严的。他全部的理想、追求的痛苦和忧虑,这个乾清宫足以彰显。乾隆,一生写过4万多首诗,他把国家、生活,各种纬度上每天的经历,都纳入了审美的范畴。所以演他,贯穿动作就是讲究好、显摆好。汉武帝本来不想演,最后还是演了,他变化很快,特点是曲折。”
还有一个关于焦晃的“传说”是作为“影视剧招牌皇帝”进组后大刀阔斧改剧本。昨天焦晃也直面了这一敏感问题,坦承“的确如此”,“我不轻易接戏。有标准,首先就是剧本,要可以接受,还有人要是合不来也不接。也不是所有的剧本都要改,《雍正王朝》的剧本我就没改。戏剧的结构跟文章不一样,是一个递进,不是量的堆砌,必须有章法。我一般很多戏都会要求重写,像《汉武大帝》,演乾隆的时候,都改了很多。我不会去乱搞,但人物一定要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焦晃认为,演员最宝贵的就是对角色性格再体现的能力,“不过这对演员自己不是好事,可能日子会因此不太好过。”结尾,焦晃说非常羡慕年轻人,“希望你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安心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