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影视界有“两多”:一个是“奖”多,再一个是“红地毯”多,因为有奖必走红地毯。仅以近期为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2年度表彰活动、中央电视台2012电视剧盛典、2013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年度优秀电视剧荣誉表彰刚刚落幕,即将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增加的 “天坛奖”又要开奖,紧接着是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影节。而影视界更多的“节”和“奖”应该还在下半年和年终。早些年我们除了《大众电影》评选“百花奖”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别的奖,更少有给电影、电视“过节”的,说明那会儿我们的影视事业不甚景气。如今一个个电影节、电视节,各类奖项的接踵而至,与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不无关系。
今天电影节、电视节多了,红地毯多了,大制作多了,明星多了,名导多了,片酬高了,票价高了,那么优秀影视剧也“水涨船高”吗?好像观众对影视作品满意度的打分不怎么高。其实绝大多数观众是公道的,对一些既受观众和专家好评、又有可观票房的佳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观众只是不满意有的影视作品太爱在形式上营造“轰动效应”,追求华丽,追求时髦,刮一些不切实际的“风”,制作出相当数量华而不实的影视剧,甚至炮制了一些很离谱儿的“故事”,或是远离现实,或是不尊重历史,或是为搞笑而搞笑,或是为煽情而造情,写大事件则不食人间烟火,写常人生活又一码是儿女情、家务事。
节多、奖多本应是影视界的好事,能推动更多好作品的出现,但问题是现在各大影视节、影视活动设置的奖项都差不多,没有各自奖项的特色,更谈不上针对性,基本都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的评选模式。当下普遍忧虑好剧本少,为什么不能下大力气办一个专门奖励好剧本的“节”或在某个“节”上重点突出剧本奖项。“夏衍剧本奖”虽办了多年,但规模和影响力都只限于编剧圈子的小范围之内。多年来都在呼唤重视原创,但针对鼓励原创的奖项好像还没有。最近网上对新生代导演的评论很热烈,但目前也没有一个专门奖励青年导演的大奖。反之,针对演员的奖可不少,是个节,就设表演奖,有些活动的表演奖项繁多的都记不住。节多、奖多、红地毯多,也惯坏了明星,明星们觉得现在的奖也太好拿了,有的甚至拿得手软,都不稀罕去领了,主办方上赶着给,只要能到颁奖现场的都有奖。今年初安徽卫视举办的“国剧盛典”,为了吸引更多明星走红地毯,到场明星几乎都给奖,诸如最佳、最具潜力、最具影响力、最具号召力、最受欢迎等等,设置的奖项多达37项,观众根本记不住这么多的奖,不知这样的评奖还具有多少含金量。
没有特色的“节”和“奖”办多了,等于没办,都是最佳,就没有最佳了。“多”、“大”、“名”,都是发展影视事业不可或缺的符号,但是如果没有“质量”“特色”与“实事求是”作保障,就可能偏离艺术轨道。我们的政府部门、影视相关机构不应该把更多精力、物力、人力、财力花在办节、操心请哪些明星来走红地毯上,而应该把力气放在抓创作、抓原创、抓剧本上。一部作品优秀不优秀,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委。(高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