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篷。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这是《水浒传》第十一回里,林冲上梁山前夕在朱贵酒店白粉墙上写的明志诗,基本总结了自己前半生的为人为官经历及未来奋斗的目标。那么,水浒传作者为何要这么写?想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信息?赵炎以为,作者显然是在实践小说创作中的“原型理论”,即艺术源于生活,任何文学形象,其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相对应的原型。林冲的原型是谁?
熟悉《宋史》的朋友不妨闭目梳理一下,把北宋名将一个个过一下筛子,你就会发现,有一个人具备林冲的原型条件,那就是原山东海州(济州)知州(军分区司令)张叔夜,也即那位简单敲打一下宋江,就让一百单八将集体归降的那位牛人。
个人简历:张叔夜(1065-1127),北宋末将领。字嵇仲,汉族,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宰相张耆的曾孙。以门荫调兰州录事参军,历知襄城、陈留二县,通判颍州,知舒、海、泰三州。大观中,召对,除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迁右司员外郎。因与蔡京不合,屡次被贬,靖康之难时,随徽钦二帝北去,途中绝食而死。我们且来分析分析他与林冲的相似之处。
张叔夜的为人,跟林冲很像。张叔夜“少喜言兵”,说明他是个武痴;出使辽国时,“宴射,首中的”,说明他武功了得;“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说明他性格刚直,不附权贵。再看林冲,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不爱跟顶头上司高俅处关系。这两人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张叔夜是多大的官?得罪蔡京前,他是右司员外郎。所谓“员外郎”,是指六部之下二十四司的司长官副职,如果根据官职大小来排序的话,应该是这样: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然后才是员外郎。大约相当于如今的副处级干部。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又是多大的官?赵炎查了一下“职官志”,宋代没这个官,倒是有都教头、教头等职,位在虞侯之下,若真有八十万禁军的话,起码得有三千多个教头。说明林冲最多是个营级干部,正科级,与张叔夜的副处级一样,都是芝麻绿豆一般的小官。
林冲得罪高俅,是因亲人太招眼(老婆漂亮),最终被发配草料场;张叔夜获罪于蔡京,也是因亲人所累,“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同样也是“贬监西安草场”。何其相似乃尔。
两人发配之后的履历也基本相似。林冲在草料场怒杀二人,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地点在今天的山东济州),还多次被老大王伦赐给小鞋穿;张叔夜在西安草料场打熬了几年筋骨,回京后倒是升官了,先后任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长官)以及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务,并擢升为礼部侍郎(礼部的副长官),可大仇家蔡京不干呀,同样是小鞋一双连一双,不得已步林冲后尘,外放济州知州,可谓殊途同归了。
这一对难兄难弟终于在济州相遇。军分区司令张叔夜同志是比较会打仗的,先后跟宋江一伙玩了反间计、诱敌深入计、擒贼擒王计、缴枪不杀计,一场小小的伏击战,就逮了梁山二当家(不知是不是卢俊义),于是,宋江投降。(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史》)。
我们读水浒传,林冲火并王伦那一节,跟张叔夜解决宋江这段历史,是不是很像?吴用的智激,可谓反间计;晁盖等上山入伙,对王伦来说,岂非诱王伦于“敌”前?杀死王伦,就是擒贼擒王;王伦一死,部下也只好缴枪投降了。
关于张叔夜之死,看似比林冲更有气节,更壮烈,但在后人改编的各种水浒版本里,林冲的死因大体上跟张叔夜也差不多,这恐怕不是巧合,从一个侧面能够说明原著确有此类暗示。
张叔夜是怎么死的?《宋史》介绍,徽钦二帝降金,张叔夜不得已乃从。金人想利用张叔夜的声望,帮助傀儡张邦昌,被张叔夜断然拒绝,反而提出“请立太子(钦宗的儿子)以从民望”的要求。金人不傻,自然不会答应,于是押解张叔夜跟两个皇帝一起回大都。张叔夜在途中绝食,到了白沟这个地方,听人说马上过界河了,张叔夜遂气绝,年六十三岁。
而林冲的死因,原著说他是在征方腊后得了风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这个结局的蓝本,大概源于张叔夜在知青州任上患病于寺庙养病的故事,却不符合林冲的刚直隐忍性格。笔者更倾向于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对于林冲死因的改编:气愤交集,暴病身亡。
林冲与高俅是啥关系?不共戴天之仇敌也。面对宋江释放高俅,接受朝廷招安,林冲的反对,进而气绝,是有生活基础的。这跟张叔夜面对皇帝降金所流露出的悲愤和无奈,进而绝食而死,在气节上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豹子头林冲的原型,实乃张叔夜无疑。(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