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每当季节进入五月,心情就格外伤感。十五年前,—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七日下午,舒同夫人王云飞突然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那端传来舒同先生逝世的噩耗!我即刻赴京,一方面帮王云飞料理丧事,一方面现场书写一些挽联,墨落在纸上,我倍加伤痛:自此之后,关于我写的舒体,再也没有令人期待的赞许,再也没有切中肯綮的指点,再也没有一起研讨舒体的快乐!
回忆往年与舒同先生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印象最深的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次拜见先生的那几天。因为第一次拜见大师,就在舒同先生家同吃同住,并得到了先生手把手的教诲!
我自幼习书,1960年开始专研舒体,但在临写研摩了近三十年后,才于1987年在朋友的引荐与鼓励下前往北京拜访了舒同大师。先生当时已年过八十,住在北京西山总参大院里的平房中,厅中央放一方桌,墙上挂一四条屏,舒同写的毛主席的冬云诗,格外简洁淡雅朴素。刚到家的时候,我正和舒同夫人在客厅观看我带去的字,先生从书房走出来,一眼就看到地毯上的字,误认为是他的字,生气地说:“谁让你又把我的字拿出来的!”王云飞赶忙解释说:“这是刚来的佐泉同志写的。”先生仔细看了一遍之后问道:“这是你的字吗?”我点了点头说:“是我写的。”接着他又问了我的年龄、学习他的书体的过程,然后让夫人王云飞从书房拿来笔墨纸砚放在方桌上,对我说“咱们共同研究研究”,意思是让我现场写一写,看看带去的字是否真的出自我手。我激动地写下了“劲松”两个字,先生看后连连点头说:“好!好!好!你写的是我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如果‘松’字最后一点再写圆一点就更好了。”随后先生把我带去的十余幅字一一作了点评。当看到“舞墨”两个大字时,他高兴地说:“这幅字写得最好,这么大的字属于榜书。”还说:“今后不要只写我,要博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当问我从什么时候练字时,我说“从小受家庭熏陶爱上了书法”,我随手把带去的两张照片让先生看了看,一张是我1965年为家乡照相馆题的字,另一张是我祖父和父亲写的字。他看后说:“(19)65年你才二十来岁就写得不错了,你家老人写的字颜柳味很浓,你是书香门第啊!”
后来他听说我住在招待所,热情地说:“不要住在那里,咱们家有地方。”这么大的书家,能求见一面就很高兴了,谁能想到初次见面便被邀请到了家里吃住,可见先生是多么平易近人。而且他的生活比较简单,一天三餐都和我一块儿。那几天他最爱吃的还是我从老家捎去的新玉米面做的粥和新鲜蔬菜,舒同边吃边说;“我又吃上山东老根据地的粮食啦,真好吃!”
此后的十余年里,我每年几次拜望先生,聆听教诲,大家都把我看成舒同先生的关门弟子,“舒同墨海生涯80周年庆祝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时候,先生特意安排展出了岳佐泉的作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见面的时候,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今后你不要光学我,你要博采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风格。”我常想,舒同之所以被誉为“人民的书法家”,就是因为这位马背上成就的“红色书法家”身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有水长山高的先生之风!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舒同独特的舒体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因喜爱的人多而被录入电脑,成为打印字体之一!何香凝说过:“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我更喜欢舒同。”他的书法独创一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舒体字的传承人,在这里通过只言片语以崇敬的心情追忆他的千古英明,寄托对恩师深深的怀念。在今后的岁月里和书友一起更加深入地研究舒体艺术,脚踏实地学习大师的高尚情操,更加广泛地宣传舒体艺术,使舒体艺术发扬光大,流传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