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傅宁军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研讨会 >> 正文
傅宁军的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是一部典型的报告文学作品。我用典型这个词来描述它,是想强调这是真正的、纯正的报告文学写作。我仍然记得报告文学在1980年代的辉煌,一部报告文学新作刚刚问世,就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可以说,1980年代是报告文学的黄金年代,不仅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而且也使得报告文学文体走向成熟。但是,报告文学自新世纪以来却越来越被冷落,甚至连报告文学这个称谓都成为一个过时的称谓,仿佛谁还写报告文学谁就落伍了,而观念更新的作家则要写非虚构作品。我得承认,近来一些被冠名为“非虚构”的作品的确给我们带来新意。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并非完全就是一种名词概念上的差异,非虚构在写作理念和写作方法上有与报告文学不同的地方,非虚构明显受到社会学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统计等科学方法,不仅拓展了报告文学作家观察社会现实的方式,而且也丰富了文本结构的方式。有意思的是,非虚构本来是报告文学发展和突破中出现的新现象,但现在有这么一种倾向,要把相关联的二者切割开来,要以非虚构来否定报告文学,于是给人一种感觉,报告文学应该被抛弃,只有进行非虚构写作才是与时俱进的。如果纵容这种倾向,其后果将会是:非虚构的局限性得到恶意的膨胀,报告文学的良好传统也将溃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特别欣赏傅宁军对纯正报告文学写作的坚守。当然,傅宁军就是一位在80年代的文化暖风吹拂下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十年来,他仍能保持着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敏锐与活力,这就非常不容易。他对纯正报告文学写作的坚守,也体现出他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充满了自信。
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该在三个环节上都见出作者的追求。其一是题材选择,其二是采访调查,其三是写作构思。《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就是这样一部在三个环节上都付出了努力的作品。
报告文学写作中,“写什么”往往比“怎么写”更重要,有人称其是“七分题材三分写”,因此报告文学作家首先就要在题材选择上接受挑战。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也是考量他的识见和敏锐力。我们从题材的选择上就可以发现作家对于社会和现实的认识是否具有深度和锐度。可以这么说,题材选择是一部报告文学成功的关键。《淬火青春》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傅宁军关注大学生并不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就完成了一部《大学生“村官”》的报告文学作品,并获得广泛好评。关注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傅宁军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感知。大学生,是考察中国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坐标;大学生的去向,则是评价社会文化素质的切入点。傅宁军正是从这样的角度而选择了大学生作为写作题材的。大学生当“村官”,大大提高了基层行政组织的文化素质;而大学生从军,则直接关乎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伟大战略。题材选择还应该包含着作家对题材的认知。当然选择过程就包含了认知过程,但选定一个题材之后作者对其题材认知的不断深化和确立,将决定作者开掘题材的深度和力度。傅宁军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精彩。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最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从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事实上他的整部作品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他从两个方面去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这个题材。其一是“大学生给军队增添了什么”,其二是“军队又给大学生带来了什么?”傅宁军通过大学生从军,不仅要向人们展示:中国军队质的飞跃,同时也要告诉人们:“新一代军人应对新挑战充满自信”。这正是傅宁军对这一题材开掘的深刻之处。
采访调查对于报告文学来说,则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充分扎实的采访调查基础之上的报告文学,才能获得成功。古人有句话说:“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用来描述报告文学写作的特点是非常恰当的。大凡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花在采访调查上的功夫可能远远要比花在写作上的功夫多得多。从这个角度看,傅宁军首先就为《淬火青春》写作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他为这部作品作了充分扎实的采访调查。他在写《大学生“村官”》时就采访了150多人,因为同样写的是大学生,所以这些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就为这部作品作了铺垫。为写这部作品,傅宁军又采访了100多位对象,采访的面也相当广泛,既有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有扎根基层部队的校尉;既有大学生士官,也在大学生军嫂。
在写作构思环节上,不仅能看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的才华,而且也能看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的理解,因此这个环节是提升报告文学作品文学性的核心。傅宁军的文字带有一种抒情性,以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述军中大学生的事迹,因此那些看似纯粹客观的描述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打动人心。这部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典型的报告文学方式,它以采访对象为重点,并把采访对象置于军队提高文化素质的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之下来写。这是一种串珠式的结构,尽量让一个个采访对象成为一颗颗完整的珠子,并以明确主题为红线将其连接为一个整体,因此作者基本上是以平铺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地讲述每一个人的从军经历。尽管作品分为五大章,事实上五大章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它不过是提示人们,在这一章里将对某一方面比较强调而已,至于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是因为叙述对象的身份不同而归类的,第四章是讲述军嫂的故事,第五章是讲述大学生士兵的故事。这种结构达到了一种反复咏叹调的效果,每一个从军的叙述就是一次对主题的反复和叠加,同时又通过小的变奏对主题加以丰富。傅宁军把握住题材的深度和锐度,不去刻意追求思想意义的繁复性,不把笔墨花在阐释和论证,而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呈现,让人物和事实来说话。
说到底,这是一部典型的报告文学作品,它让我们继续为报告文学这一文体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