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傅宁军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研讨会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隆隆脚步,人民军队的变化可以说地覆天翻。如今,世界怀着不同的心态惊讶地关注我军的迅速变化,从令西方震撼的东风系列导弹,到比翼长空的歼20、歼15及各种型号的无人机,再到令华夏子孙扬眉吐气的航母“辽宁号”下水,每一种最新式装备的闪亮登场,都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可以说日新月异。然而,比较起来,更能说明中国军队变化的,除了这些让世界为之感叹新装备之外,最大的变化还是人。是人民军队的成分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长篇报告文学《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就是一部全面记述这个变化的作品,这部作品从多侧面、多角度表现了大学生从军之后,给军队建设带来的重要变化。我认为,在近些年来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是一部题材新颖的启人心智的一部军旅文学新作。
谈到我军成分的变化,美国的CNN名家访谈节目曾经毫不隐讳地说:比起中国神舟上天及各种先进武器来,让西方高层深感震惊的,正是中国军队那些坐在卫星指挥中心的年青人,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军队科技强军的中坚。英国的BBC中文网也曾评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军队的各级指挥员,高学历军人的大量入伍,已经给中国军队带来了巨大变化。可以说,军队成分的迅速变化,成为30年来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分为《抉择》、《砥砺》、《跨越》、《重塑》、《兵魂》五章,详细地描述了当代大学生进入军营所经受的身体的和精神的历练,表现了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军队朝着现代化前进的目标飞速发展的进程。在腐朽的封建社会,有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好铁不碾钉,好孩子不当兵”。今天则不同了,人民军队成了捍卫国家尊严和百姓幸福的钢铁长城的象征。军营成了社会优秀青年的向往之地。然而,不可否认,在我军发展的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高学历的大学生与军人,特别是与部队一线各级指挥员,似乎很少有过什么职业的交织,军队各级指挥干部,更多的是由没啥学历的工农子弟充任。今天,当现代化战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人们突然发现,冷兵器时代形成的对人的素质的习惯思维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作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人民军队要履行保国安民的伟大使命 ,必须对自身成分进行彻底的更新,必须建设一支知识型的崭新军队,必须走科技强军的新路。特别是上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让中国高层看到了我们与军事强国的巨大差距,于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军队迫切需要对自身成分进行革故鼎新改革。吸收大量有知识的大学生从军入伍,便成为军队发展的一项国策。大学生从上世纪50年代的征兵命令中的“缓征”入伍,变化为今天直接征召大学生入伍。不仅对各级指挥员如此,即使普通士兵也同样吸收高学历人才。
这部作品详细讲述了国家兵员政策的重大调整,讲述了这个重大调整给军队建设带来的变化。书中给我们提供的大量数据,让我们感受到三十年的巨大差别。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人曾作过这样的调查,在全国60万大学毕业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艺术家、音乐家、画家,还有百分之二十以上希望成为医生和工程师。至于参军入伍的选项,似乎在所有家长的希望之外。然而20年后的今天,不仅是到军营当军官,即使当士官,当战士,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能够的重要选择。如今的军营基层干部,没有大学学历者,已经很难发现。大学本科学历在基层指挥员的比例,已经从三十年前的百分十,上升到今天的百分之七十二。这个重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国家坚持不懈地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军队科技强军和现代化建设,让大批青年学子看到了军营为他们报效国家和一展才华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
当然,军营毕竟与地方不同,任何一个穿上军装的大学生,都必须完成从一个大学生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转变。军人这个特殊的岗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奉献、牺牲,意味着必须接受最严格的纪律约束。《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个例,叙述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在军营所接受的严酷摔打。比如,那位久经磨练、经历战场摔打,后来成为某集团军军长的青海民族大学毕业生马成效;那位脸庞俏丽、典型的江南淑女,在深山沟里一呆就是25年的南京大学高材生刘茹;还有参军来到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后,曾试图毁约的连长刘金江,他们都先后战胜了军营第一课给自己提出的最严格的挑战,最后都成为人民军队最优秀的合格军人。
这部作品以生动的事实告诉读者,对军队现代化建设来说,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走进军营,决不是一种新潮或象征,而是要切切实实地回答军队变革一个个崭新的课题。书中列举了许多足以让西方媒体为之感叹地事例,其中有一件给人记忆犹深,那就是在200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某集团军博士后工作站可以单独向社会招生。作为一支骁勇善战的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之师,这支部队关于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立,在中国一线作战部队是首例,它彰显了中国军队科技强军的决心,也表明了前进发展的一线部队对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如后来海外一些媒体评介那样: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不再是流于形式和表面文章,而是结结实实迈出了第一步。正是在这样一些平台上,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奋发有为的部队精英。比如,24岁便就读英国著名军校的某装甲团指挥员柳缪;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竞技场上一展身手,并被称为“猎人英雄”的某特种兵连长郑锦良;还有某炮兵团的那位博士连长陆松,等等,他们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正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正是有这样一批优秀的知识型人才的加盟,如今在我军一线作战部队的方阵里,博士连长、博士舰长、博士团长、硕士飞行员等等,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作为一部宏观描述的报告文学作品,这部书的笔锋所向,瞄准的是我军一线基层部队。作者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流为参照,以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为背景,折射出了新时期以来军队的重大变革。进入作品中的人物,既有大学生军官,又有大学生军嫂,既有大学生士官,又有大学生士兵,表现了大学生不避挫折,不怕艰苦,在军营建功立业的感人经历。书中的人物,作者无不与他们进行了直接的交流和对话,可以说,大量鲜活的故事,都来自作者在生活底层的采访。在今天报告文学创作偏于浮躁,不愿深入基层的情况下,这部作品给我们的创作上的启示,那就是生活本身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扑下身子走进生活底层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