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范小青小说创作论》 >> 正文

第二节 古老城市的文学修辞

//m.zimplifyit.com 2013年05月29日14:3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德明

  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一篇有关巴黎铁塔的文章里,描述了登高眺望巴黎全景时观览到四个层次的时间的绵延状态:首先是史前史的自然世界,包括了河流和山林;其次是中世纪,以巴黎圣母院为主要典型;然后是君主时代到帝国时代的法国,从荣军医院到凯旋门;最后则是当代法国人创造的历史。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形象也蕴含着这种流金岁月与现代的叠合。我们的城市曾经在较长的时间里停滞不前,于是,城市的古老面貌滋生出城市人缅怀历史、数典“望”祖的怀旧心态。许多人愿意把城市既有的繁华挂在嘴边,因为现实在城市空间里黯然失色。缺乏过去的文化是浅薄的,城市的历史已经凝结成一座古老的建筑物而时时提醒着城市人。然而,伴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在阅读身边的城市时发现,曾经熟悉的风景线正在被迅速改写,城市的遗产和现实,正受来自城市内外的更多人们的关注,城市化正在不断地制造出它的新宠物质贵族,昔日的精神贵族正在被不断地篡改着内涵。在一个全面向物质投诚的城市里,人们担心前者只拥有丰富得令城市其他人群钦羡不已的物质,而后者只占有完全与物质无缘的精神。当代处境下的作家除了固守继续着他们的精神文化创造外,也不断地涌动着走向前台的渴望,这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喧嚣,既是当代作家的自我拯救,也是知识与文化精神的世纪发展。如何描述便利、舒适、安全、愉悦而令人有所依恋的城市,如何打通新世纪情形下城市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的阻隔,在人与城市的自然和谐中,创造出新世纪的城市文学精神,这是优秀作家的努力。

  范小青的有关创作诠释着这一点。

  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罗杰·M·基辛说过:“没有城市,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①。伴随着城市概念而出现的总是繁华热闹的街市、鳞次栉比的建筑、琳琅满目的货架、车水马龙的沥青马路和城里人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在任何一个文明时代,城市总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并以这种最先进的生产力熏陶所蕴育的一切,影响一代甚至数代人的精神风貌。都市文明不可避免地将各个社会推向全新的生活尺度和模式。作为城市文明的派生物,城市文学是伴随城市的兴旺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在事实上,文学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精神享受,其绝大部分的读者都居住在城市,但在传统农业社会仍属于主导地位的中国,城市文学还只是一株发育得并不充分的小苗,虽然近百年来,城市文学不时被人们谈起,但不论是创作实绩还是作家队形,都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我们通过范小青优秀城市文学作品《城市片断》的解读,对这种文学现象作一番回顾,以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具有历史和美学意义的简单描述和评价。

  顾名思义,《城市片断》②是由一个个片断、一个个故事联缀而成的苏州书写长篇小说,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座古老而宁静的大博物馆:随处可见的官宦老宅、名人故居,星罗棋布的寺庙庵堂、井树碑坊,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古老街路,纵横交错的小桥小巷,秀丽精巧的古典园林,清闲平和、喜欢怀旧的市民……这一切构成了苏州两千五百余年不变的格局,也赋予古城浓郁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然而,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它再难保持原先的构架,长期能够寄托精神、寄托想象、寄托未来的古老物化空间逐渐萎缩。范小青在关心:城市怎么变?市民怎样想?新型城市精神与古典城市韵味扭结点在哪里?我们能否重回新旧融合的城市的自然怀抱?《城市片断》完整地表达范小青对城市概念的理解,相对于她另外那些以城市为背景的作品,这部小说是她对所生活的这个中国精美绝仑的传统城市做的最后一次检阅,显得特别意味深长。

  苏州自唐代以来,逐渐成为一座园林风景游览名城。严谨的城市格局、精巧的建筑、秀丽的园林、遍布的水系、整齐的小巷、幽静的庭院,反映了苏州老城与众不同的风貌特点。特别是苏州的小巷,是去过或者没有去过苏州的人都要寻找的梦中情人,每一条小巷都有性格,都有一段令人叫绝的温馨而典雅的故事,古老而神秘,宁静而美丽。在漫长的日子里,苏州古城变化了许多东西,古城的基本格局却一直没有变。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曾经摧毁了历史,但是苏州人的前辈很快在废墟上重新创造了历史。在许多拆建过程中,古城浓郁的水乡城市风格依然存在,三横四纵的河流依然穿行,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的风貌也依然存在。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那么,苏州的灵魂,就是山河、民居、园林、古塔有机的统一。在《城市片断》中,范小青以苏州区域文化为背景,把她对家乡深沉的痴爱注入笔端,用她的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而又多姿多彩的苏州风情画。作品写苏州的地名,苏州的人物,苏州的掌故,更重要的是写苏州的韵味,小说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存下了一份鲜活的历史人文记忆。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的国家之一,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出现了初具城市规模的都邑。到了西周,这种城市雏型的都邑便演化为颇具规模的城市,西周的都城镐京及丰京均已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然这些城市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有很大差别,它不是工商业城市,而是政治军事基地,是贵族居住区和军队驻扎地,这和西方城市的发展迥然不同,西方城市的兴起一般都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而繁荣,进而成为商业中心,然后逐渐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苏州的城市履历与中国大多数城市不同,在经济文化上,远在春秋时的吴,已经有了基础,其后在两汉、两晋又有发展,六朝时江南已为全国富庶之区。苏州曾一度代表了最高度的商业文化,成为全国商业的交通中枢。从这个意义而论,它与西方城市成长有某种相似之处。这里气候湿润温和,水陆交通发达,物产富饶,传统手工艺苏扇、苏绣

  、苏笺,与古典园林一样,温文尔雅、纤巧精细,丰富的吴地文化精华体现在千年古城、水乡古镇、园林胜景、小巷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书画、刺绣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城市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烈厚重。精巧的艺术人生和散淡的俗世生活杂交相间,浑然交织。范小青熟悉那里的草木砖瓦街巷,熟悉那里人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更熟稔姑苏古城的精神气质,因此,当她以欣赏、珍视、反思的心态深透描摹苏州风物时,富有浓郁苏州风味的情境便尽现其中。范小青以空灵韵味的笔调描绘了苏州人的民魂:追求自娱、自在,追求闲适的人生艺术化境界,她描绘苏州文化的绚丽多彩,表达对苏州文化的独特理解,在以苏州方言表现苏州民风方面,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这种专注及其绩效,在当代作家中是仅有的。

  人们不难发现,范小青的“苏味小说”中,几乎难见把精力放在人物的充分刻画上,甚至很多类似小说就没有主角,而是在一个总体的人物关系谱中凸现苏州生活独有的情韵和意味。《城市片断》作为一部对苏州地理人文环境全景观照的小说,多半章节直接是以苏州地名命名的——豆粉园、绢扇厂、长洲路、乐园、旌烈坊、小巷……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苏州的茶馆、寺庙、园林、泉井、小桥、古塔、民宅、街巷……小说的人物生活环境不再是背景,而是作为主体走向台前,散发着无穷的文化魅力,使《城市片断》成为苏州文化的骄傲,因为它对民俗风情、市民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逼真刻画,成为真正地道的苏州小说,它对苏州而言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意味着苏州的市民文化已经成熟,苏州已具备雍容大度与文化自信,而一座城市文化的成熟与宽容,比GDP更重要。人们通过小说,还可作进一步设想:也许还因为苏州文化的博大,才使未能深入了解苏州的人只能触及它的非本质的一些片断;也许正因为苏州文化的源远流长,才使人难以把握,而随着苏州现代都市的成熟,城市文化也会更加成熟,形成自己独有的新文化底蕴。人们习惯于信任文化的力量,比如借助文化的视角去认识城市,古往今来从不缺少拿书本去寻访城市痕迹的人们,所以传统价值更加被看重,人们对待这类事件是绝对严肃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最快速的时期,与此回应的是文学上一些作家的创作正面展示着城市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状态。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文学在中国历史并不长,积累也不厚,仅有的一些作品,又是争议颇多,所以,要在城市文学的空间中诞生出优秀的作家作品,是一件较难的事情。这些都有待我们优秀的作家去填充它。实际上,城市化本身已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的想象生活的空间,从最基本的层面看,现代城市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能。《城市片断》是其典型范例。

  有着小桥流水古韵和高楼大道今风的苏州追求的是一种内敛而不张扬的境界,“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彰显着它的城市精神。《城市片断》在十五章近二十万字的篇幅中涵盖了苏州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历史沿革、掌故变化、城市魅力、旧城保护、观念冲突、城市开发、市民生活等等。作者从宏观入手,微观落笔,把市民个人的情绪和时代演进结合起来,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同时,对风土民情、人情世故的渊博知识和清新雅致的语言使这部作品比其他城市小说高出一个品位。小说前三章范小青虽然以自己的耳目所及、亲历亲见为基点,但她又显然超越了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的拘囿,从而使她对苏州古城及其生民的整体状况进行全景反映成为可能。第一章里,街道干部季小玉是中心人物,由她带出了评弹曲目“夺园”和它背后的幽远的故事。“后来知音轩里的住房搬走了,知音轩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就由季小玉来管理了。季小玉把知音轩开了一个茶馆,兼作演出场所,过来听戏的群众都晓得这是季小玉奔波辛苦得来的,他们说,季阿姨,幸亏得你呀,季小玉说,这样的房子本来就应该是唱戏用的。”为什么季小玉会千方百计争取知音轩,又把它用来唱戏并不收票钱呢?因为她从小师从评弹名师徐云珍学戏。她出生在著名的黎里古镇。“《黎里志》载:本镇东西距三百里,周八百余里,居民稠密,瓦屋鳞次。沿街有廊,不用雨具……上岸多士大夫家,崇尚学术,入庭诵声不绝。镇之东曰东栅,每日黎明,乡人咸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尤为多。舟楫塞港,街道摩肩。其繁华喧盛为一镇之冠。”出身寒微的季小玉知道评弹对于市民的重要,她不仅保住了一个古建筑,也在拯兴一种文化。

  “夺园”、“豆粉园”、“绢扇厂”三章,借季小玉、钱先生、蒋爱宝几人的人生遭际,详尽而透彻地记述和分析了苏州近代、现代、当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将笔触伸向苏州古城的三个纵深文化层次。首先,是社会的表层。范小青以一个“当地人”特有的熟悉而敏锐的目光洞察苏州“前世”与“今生”五彩斑斓的社会面貌,将具体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连同自己的感性认识记录下来,兴趣全在苏州古今生活的比照之中。其次,城市的深层。作家不止于描绘苏州的民情风俗,同时着力揭示苏州市民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具体而特殊的社会心理。“苏州人是喜欢这样的,老张说,弄点花花草草,在园林里吃吃茶”,“是的呀,邻居说,苏州人喜欢安逸的,喜欢太太平平蹲在屋里,不与人家争长短的”。能写到这一层已非易事,由此,《城市之光》便比那些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应景应制之作又高出一筹。再次,苏州社会文化的核心层。绢扇厂厂长蒋爱宝如其名一样爱厂爱工人,当工人因厂房维修资金短缺、工厂将被拍卖而生计无着时,她从房产商直至分管城建的副市长逐一详问,她的内心焦虑乃至恐惧让读者为之动容。“扇厂的房子已经很老很旧了……那你怎么办呢,房管所的同情蒋爱宝的,但别人都是爱莫能助,你死蟹一只了,他说。是死蟹一只了,蒋爱宝常常要手足无措的,我们扇厂,她说,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老牛拉破车走不动了,癞蛤蟆垫床脚死撑活挨,灯草拐杖撑不牢了……宁要古城一张床,不要新区一幢房,蒋爱宝说,他们都是这样讲的,小人上学,大人买东西,上班,到底在城里方便的……白经理做房地产事业,在苏州也有点名气了。他要买豆粉园,还要买扇厂,拆掉旧的园子和房子,再盖新的园子和房子,名称也想好了,叫豆粉别院。但是蒋爱宝不会卖自己的厂,白经理跑来跑去也跑不出结果的……我给你的钱,你可以到外面去办两个厂的。外面我是不去的,蒋爱宝说,要去我老早就去了,现在我是不去了。”范小青不满足于展示苏州市民群体中单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动机,而力图从实质上把握苏州城市进程中的问题,因此成为全书的点晴笔墨,有了这一层,本书就确立了卓尔不群的思想高度。这三个层次绝不是彼此孤立的,作家早以艺术的笔墨将它们融合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苏州的老城区是这座城市的“中世纪”,那里承载了范小青小说无尽的话题。《城市片断》集中三章(四、五、六章)宣讲着古老苏州的历史存在,把这些标志城市厚沉底蕴的遗迹和现代都市布局并呈,展示一种矛盾,诉说一种艰难,为故事推进充分铺垫。

  在苏州古城最早的格局中,长洲路就是它的中心了。这是一条典型的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古街坊,街上古迹很多,大户官宦人家、名人故居、寺庙、庵堂、古桥、古树、古井,古牌坊更是星罗棋布,还有一座古老的园林豆粉园。这里,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古旧的气息,这是苏州人最骄傲的内容。小说展示了如下几幅巨画:看图说话之一:桥。水多,桥自然就多,桥多,就形成了苏州的特别景观,成为苏州城市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姑苏城内就‘红栏三百六十桥’,仅一个甪直镇,最盛时期有桥七十二座半,称为‘五步一桥’,现在犹存四十余座;看图说话之二:庵。苏州从东吴到近代有寺庙四百十一所,迭经兴废,至民国间尚有大小寺庙二百余所。苏州民言曰:“烟囱没有宝塔多,厂门没有庙门多

  ,工人没有和尚尼姑多”;看图说话之三:井。苏州的古井真是“古”,唐宋即已开凿,使用至今,形状各异,数量众多。其他还有树、塔、宅。小说把这六“多”且“古”的客观物象陈列一起,是在诉说历史的同时,扬厉着一种文化或道德精神,如一处名人故居本身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名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文章和丰功伟业赋予他所生活的建筑以灵性,使建筑艺术包蕴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没有理由不善待这些瑰丽的文化遗产。

  就是苏州这样一座古城,在现代城市化的新一轮热潮中,也和其他城市一样面临着“创造性的毁灭”和“毁灭性的创造”。观览在苏州老城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满足,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寒山寺、西园寺、网师园、沧浪亭、怡园、盘门、范义庄以及饶有情趣的商业街,成了那一时代最辉煌的都市符号而完好地保存着,每天接受着川流不息的各色人群五花八门的阅读。不管人们能不能找出符号形式与意义的对应,他们都会满载而归,除了现代商业提供的购买欲满足,还有对历史古迹的凭吊和游历。但是,这只是苏州历史文化中最精致、最富丽、最具象征意义的那部分,长洲路沿线旧有的种种局限与尴尬,事实证明着这座城市仍有不足,苏州怎样才能对老城区里的一般性历史地景给予高度重视呢?一口老井、一株古树、一条熟悉温馨的老街小巷,一座古老得通体斑驳的石头牌坊,这些都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面貌而构成人们的城市集体记忆。如果把城市历史只看作是一种高峰时刻的凝结点,人们势必会失去对历史连续性的生活感受。这是否意味着必须将老城区全部冻结,以便不伤害人们对苏州的集体记忆?《城市片断》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及时的问题:“有人认为,像威尼斯这种封闭式的保护,最后导致了威尼斯的衰落,威尼斯不再可能成为一座变革中的城市,她只能是一座没有活力的博物馆。苏州也是一座大博物馆。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可能随便一踢,就踢到一块明砖清瓦。苏州向何处去?我们的结论是:苏州不能像一件古董那样封闭在橱窗里。”苏州人有幸,有幸接受如此丰厚的历史馈赠;苏州人又何其艰难:加速现代化建设和维护古城风貌与宝藏的重任,同时落在双肩。这样的沉思在另一部长篇小说《城市表情》③中更有表现。范小青既清醒又无奈,她清楚凝固旧城历史遗迹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能要求那里的居民永远停留在“中世纪”,去独自承受保存城市历史文化的道义。但又绝不忍心眼看城市化这一盲目巨人迈着踉跄的脚步将苏州的历史地景踩得一塌糊涂,而还给我们一个千篇一律的与城市历史绝缘的城市建筑,就像分管城建的秦市长说的那样:“看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时隔一千多年,如果白居易再次光临苏州,看看那拥堵的车龙人流,狭窄的百姓居室,恐怕不会有‘平铺井邑宽’的赞叹了……老百姓向往宽敞的住房,向往有阳光的阳台,向往煤气灶和抽水马桶……国务院的精神,是要我们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到既要保护好古城,又要搞好市政建设。只保护不改造是没有出路的”。这的确是哈姆雷特似的困惑,却不是哈姆雷特的时代。历史和未来在这个城市里不可能因为古塔、古井、古庵、古宅、古桥、古巷而隔离。如何将两者有机融洽,是重塑苏州形象必然面临的问题。

  世纪之交,当代苏州人在创造今天的历史时,保存得最多也最好的城市遗迹是祖上留下来的历史地景。苏州这座城市的风貌也由此而定型。于是,无论是哪一位参观者,无论他从哪个角度去论述这座城市的形象,我相信,在城市与论述的双重关涉里绝对少不了古风古韵这个意蕴。古韵若指涉苏州人的生活观念,往往和古朴没有区别,其城市符码当是那些留存至今的文化古迹,而其人文符码则与苏州人汇集在这个城市空间所形成的社会情绪相关。在遗存下来的苏州影像中,苏州人的古风是十分明显的,从衣食住行到待人处事,从语言礼仪到经商管理,都形成了一种与其他历史古城有别的苏州人作派。这自然与苏州历史遗风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城市而言,则是一方历史文化养一方人。这种文化精神,一方面不断地影响着苏州市民的日常生活,维系和发展着古老城市的外在特征,另一方面苏州人敏锐变化的思维特性也在新时代中力求不断改变着苏州的城市形象。在这里,城市符码的形式对意义的产生有着显然的规范与导引,而意义一旦形成,又必然对形式给予指涉和影响。于是,我们对城市形象的观览进入到抽象的理念空间,人们可以利用博物馆、图书馆、音像资料以及古迹保护政策以确保苏州城市形象中的文化色彩不致黯淡、失散和消解,但人们又如何能发扬苏州城市形象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在现实与未来的风尘中继续创造出当代辉煌呢?现代的工业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爆炸式发展,使许多城市的个性正在消失,现代化的繁华与消费,日益毁坏人们的生存环境。可以说,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滋长了某种反文明的因素。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被城市塑造成的,其优点、弱点与城市品位密切相关。人们看到了苏州在处理现代城市文化消费与文化滋养两者融合的努力,《城市片断》契合了这种需求而成为苏州文化的经典阅读。

  《城市片断》在观照对象时,舍弃了对于城市表象的把握和描写,范小青把城市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去审视和表现,因此更深刻地进入和捕捉住了苏州的灵魂,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苏州的时代特征,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与心理、纪实与表现的多重对话与展示中,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范小青以新的文学姿态,在对自我感觉的艺术传达中,为一座城市作传,极富穿透力地表现了当代城市人的文化生态和心态。应该说,城市文学对当代人而言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因为城市生活更接近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正享受的文明。同样,我并不认为范小青这部小说所展示给读者的苏州城市形态就是当代苏州的全部形象,她所写的是她感觉和理解的苏州,城市的另一面-------作为现代文明的源头,作为新的文化和思想的强大的辐射中心,它在民族精神现代重建中的意义,范小青尚有进一点深入的必要。然而,《城市片断》作为一种城市精神性的思索,它提出了许多直面现实发人深思的问题,它唤起人们关注城市文化的历史走向,思考城市整体文化生态和文化心理的现代性与现代品格。

  注:

  ① 《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北晨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40页;

  ②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