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范小青小说创作论》 >> 正文

第三节 凡俗生活的达观理解

//m.zimplifyit.com 2013年05月29日15: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德明

  “明万历十七年,旱,水浅,城下石湖西去里许,露一九孔大石桥,并有古时田岸遗迹,时人称之‘老岸’,月余,复没。”

  《老岸》题记

  评论家汪政、晓华曾指出:“范小青在中短篇与长篇创作中使用的是两副不同的笔墨,它们之间比较重要的差异体现在对‘故事’、‘情节’以及与之相关甚切的结构等方面的处理上,尤其是进入所谓新写实阶段以来,范小青中短篇写作中在最大可能上弱化了小说的故事性,把戏剧性、自足性、内聚性很强的‘情节’让位于一些片断式的场景的叙述,与之相应的是作品无主线的散状结构,支撑着小说叙事的是一些预设的时间、空间或气氛、印象、感觉等”①。几乎就在创作《老岸》②的同时,范小青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或许,是对《聊斋志异》等神怪小说有所借鉴的缘故,她的一些小说里鬼影幢幢,弥漫着神秘的氛围。读者每每在那种现实与幻觉相交错的扑朔迷离的境界之中,获得深切的感悟。假使这些因素进入其长篇小说,应该说不值得大惊小怪。在中短篇里,作者只是把那些神秘怪异的东西冷静平淡不露声色的写出来,字里行间隐藏了强烈的主观情感,但是《老岸》中写主人公生存状态的波折故事,则显然是为了将平淡的日常生活点缀得更富斑斓的色彩,传达了范小青作品美学面貌正处于嬗变之中的重要信息,也意味着曾一度被人微词的“范式”模式,作家有了超越的自觉和探索新路的勇气。

  范小青总是以她特有的风姿面对世界人生,再多的辛苦在她那里都升华为诗了。她的小说多温文尔雅,充满江南的温软气质,老练地将锐利的审视目光埋藏在故事背后,让话语始终沿着人物浅浅的心绪流淌。她巧妙地构建一个个符号性的隐喻空间,使一些司空见惯的情感题材成为寓言性很强的多义文本,具有较为深厚的审美意蕴。她的小说充满个人的经历,事件、感受与感觉,或激扬,或闲适,或伤痛,或愤慨,却不是展示一己的狭小空间的得失与悲欢,而是通过心灵的关切,探询着世间的是非与人生的正误与曲直。她用那秀劲的笔,拨开混沌,寻找人间至诚的细节,去努力证实自己紧抱不弃的人生信条。范小青用流畅、精致的散文笔触叙写小说,把散文长于立意和韵味的功能引入小说,将自己对生活的观感与体验融入笔底,将心底积聚的情感与思索,操运在轻灵温婉的笔下,如一泓清泉汩汩流出,让一个个真情故事打动和感染读者。范小青的写作风格温婉雅致,充满诗意,同时又保持对现代都市的敏锐洞察,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在欲望写作充斥现实文坛之时,范小青执意耕耘其笔下的一方净土,实是难得。范小青的作品与现实贴得很近,叙事基础牢靠稳固,这样近的素材写实易,写意难,难就难在必须提升出现实以外的东西,小说故事写得极少激情味,观察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可以说,她写出的是有中国气派的小说,她得以成熟的文化乳汁,就是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传承。范小青作品从故事、题材、背景而论,有历史的、有现实的,她写的大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特别是20世纪的几乎所有作品)的生存状态的艰辛,包括人物的艰难命运,这更体现了她小说的价值。我以为范小青小说与众不同的特点至少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其一是富有浓厚的苏州气息、苏州风情与人情世故,尤其是文化意味深厚的情节设置与细节描写,这是她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说苏州是范仲淹的苏州,陆文夫的苏州,我觉得苏州更像是范小青的苏州:精致、幽巧、个性而不张扬,正面是光彩夺目,背后是淡定闲适。范小青的小说许多细节非常饱满、真实、典型,笔触很到位也异常独特。范小青对情节的构设和细节的描写非常有神采,细而不烦,颇有分寸。其二是精于营造和渲染矛盾冲突,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她的小说中,矛盾冲突是通过细节书写来表达的,使故事更曲折、更有吸引力,把矛盾推向高潮甚至极致,使小说更有感染力,令人难忘。其三是范小青文学创作三十年来始终有一种精神在里面,这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不像当下有些作家单纯地唠叨自我封闭的个人体验,格调不高或者干脆宣泄灰色。范小青写得很大气,想象力也开阔,视野广袤,深情款款,这种情感不是直白的,而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共同构成范小青小说的特殊文化内蕴,意义深远。

  审美创造者心态的生成过程,从普泛意义而言,与常人并无太多不同,因为许多作者都不是从心态建构的那一天起就立志要当作家,自然也就谈不上他可以理性根据审美要求自觉地培养涵育某种心态。成为作家的时代偶然性以及进入创作行列之后环境对主体的有形与无形的制约,使心态的成型过程总呈现出有序运动状态。能否把握自己,并不单是可以由自我意志所左右的——这一点,在中国现代以来的作家身上表现尤然。许多从事评论的人说范小青小说一贯专注于特殊的姑苏小城,传达出太多地域文化的信息。在我看来,范小青清新别致的小说风格中表达着不张扬不凌厉的小说个性,那种柔性似水的风格,给了许多人最初的文学营养。她曾经讲述:也许我没有那份才情与精神的内催力去与新人相抗,但新人的出现,我觉得并没有影响我太多,失落感也许有过,文学毕竟不只是寂寞的事业,它需要关注需要读者,但如果我无法让更多的人关注,我就只能寂寞,这大概也是我很长时间里的一种状态。其实,熟知范小青的人都知道,她对流行的文学热闹有着一种本能的警惕和真诚的抵抗,时刻都比较清楚自己的能耐。应该说,寂寞不只是一种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境界,文学恰好需要这种境界。范小青时刻关注着生活,有时并非刻意这样,但写作者的那种习惯让她无法丢弃这种姿态。她似乎与任何文学思潮都不沾边,只是坐在美丽的苏州城里,心闲气定地写自己的小说。

  细心的读者知道,范小青的很多小说有两个画面,一个是景物的叙述,篇幅比较大,她非常自信、从容地写,这实际是一种背景,这种背景是很柔软、温馨的。一个是人物主体的命运又非常坎坷,这就造成了错位。人物浸泡在非常温馨的环境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差。在那里生活的人物原本应是很得意的,但一些意外改变了人物的命运。长篇小说《老岸》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小说依然以八十年代苏州为背景,描写医生世家出身并受过医科高等教育后在街道医院做推拿大夫外号叫巴豆的华润泽,出于好心助人却牵涉进一桩文物走私案件,遭人暗算,蒙冤获五年的牢狱之苦。刑满回家,已是妻离女散,为谋生不得已踏起客运三轮车。由于当年使他下狱的人曾是一个三轮车夫,所以巴豆就一边拉车一边暗下决心破解被人构陷的谜团,找到真凶(但若真的找到了凶手,怎么处理,其实他内心并不很清晰)。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搜寻那个真正的恶人的苦旅中,他又一次次陷入圈套,饱受被人摆布、捉弄和损害之苦,也迫使他不断地顽强抗争,拼命地追寻那个始终躲在暗处的人,真凶却一直没有抓到。三轮车行业自有其复杂的一面,他曾长时间被隔误在一个又一个阻力面前,奔突于迷雾重重的真相,有现实的障碍更有心理上的迷惑,直到真相即将来临的当口,他又彷徨起来,当初的决心已经几乎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有对未来的迷惘。

  《老岸》较之作家以前的长篇,小说对情节的重视超出了熟知范小青创作的读者的想象。为了强化情节,范小青向传统公案小说、近现代侦探小说以及通俗文学做了适当的借鉴,构成小说主要结构部分的是巴豆对自己人生遭际真相的追查。这就显然很类似于传统小说的“追寻”模式。《老岸》采用倒叙结构,一开始写的是脑子空空漫无目的的巴豆五年刑期届满返家,一个老实的医生,入狱五年,为什么?这是一个悬念;接下来是对这一事件的回顾,读者得知巴豆牵涉文物走私实在太冤了,他被人耍了,他根本没有任何犯罪的动机和目的,完全是涉世不深被人陷害。那么,读者会问,巴豆能够平静接受这一切吗?他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小说类似寻仇案情类型小说的叙述形式,拓展了故事叙述的新空间,同时也给生活世情带来了心理推演的色彩,具有丰富和超越现实的内蕴意味,并有某种先锋小说浓厚的生命审视味道,但又决不脱离对现实人生的关切询问。社会众生的恩怨是非,古城的世态炎凉,都刊刻在那曲折幽寂的街巷里和遥寄艰辛苦涩的人力车上。在“后记”中,范小青说:“我在写作《老岸》的整个过程中以及完成《老岸》以后,我一直没有明白,这一部以三轮车工人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怎么会取‘老岸’这样一个名字。

  老岸是什么?

  这在题记和内容中都已经说明,已经说明了的东西还会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我想还是会有的,有些东西是可以通过语言这样的媒介加以说明,但是另一些东西却说不太明白的,比如‘老岸’。

  所以我一直说不清楚‘老岸’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究竟是有没有‘老岸’。这种仅见于方志史书记载的现象,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这并不很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岸’和我的这部小说到底有什么联系。

  这正是我自己一直有些迷惑的”。

  一部描写三轮车夫生活的长篇小说与史料记载的那个似有若无的沉埋湖底的“老岸”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对老岸的传说在构思时怦然心动?小说中有两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一条是巴豆为洗清自己曾经蒙受的耻辱寻找制造自己冤案的歹徒,另一条则是对方拼命死拽阻止巴豆的行为的种种努力。巴豆处在一个到处充满对手暗算又不知对手究竟在何处的尴尬危险境地,巴豆的行为充满了可能性,很多人物都值得怀疑,那个藏得极深的对方到底是谁?这是一个支撑全书叙事、读者一直关注的谜底,范小青设置这种情节状态,的确非常不易。就小说结局和阅读效果而言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情节小说出人意外的效果,真正的凶手竟然是毕家的邻居——世代受到毕家恩泽的三轮车夫毛宗伟(毛估)。这是人们没有想到的,作品不露痕迹地写出了毕毛两家的邻里关系,因毕逸群对人豁达宽容,所以毕家和整个大院其他人家相处甚好,但对毛家却并不看好。这是后话。巴豆的释放,毛家表现了一如既往的关心与友好,“停了一会,毛小白癞子说:‘巴豆,我不是和你开玩笑,真的,这几年我没有忘记,你回来就好,我一定帮你找到那个家伙’”。巴豆听毛小白癞子又提起这事,他知道毛小白癞子心里不痛快,并不一定次于巴豆家里的人,从巴豆和毛小白癞子的年纪和辈份来看,他们既不是同辈人,也不是两代人的关系,他们之间好象是半辈之差,这种半辈之差的关系有时会比同辈人或者隔代人的关系更为融洽。恰恰就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问题复杂化,已阻碍了人们通常的思维判断,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年诱骗巴豆的三轮车夫(江三)口里说做这桩事是“毛小白癞子托的”,为此,毛小白癞子好像欠了巴豆,所以才有上述表白,当众人都反对巴豆寻凶时,只有他极力怂恿鼎力支持,如此,谁还会想到是他毛家,但结果却正是毛宗伟,真相终于大白,我们想不到,巴豆想不到,毛小白癞子父子更想不到事情会败露,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什么都是意外,又似在意料之中!正如范小青“后记”中所说:“我总是觉得在‘老岸’和我的这部小说之间有一种内心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必然,还是偶然,是紧密,还是松散,是一种规定性,还是一种随意性,这些问题,或许应该是我和读者共同面对共同思考的,至于能否解答,我想那是不重要的。我无意把‘老岸’当作一种象征或者一种比喻,‘老岸’是什么,‘老岸’什么也不是,它不是人生的某种返回,也不是社会的什么写照,它不应该也不会有超越它自身内涵的价值取向。‘老岸’就是‘老岸’,就是它自己,方志史书中记载的一种现象。”

  《老岸》没有凌乱的琐事堆砌,与平民的生活分享不能预知的疑难相契合,着力寻找静心的皈依,这是对生活世情的独到的别种观照。三轮车夫群体一度在我国是非常庞大的,老的小的,男的女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据范小青自己说,她平时不喜欢坐出租车,这显然不是钱的原因,也不是对旧式的生活有一种依恋去乘坐三轮车,以此找回一些失落的记忆。因为她自己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有很多诗情画意,更无失落可以追寻。只是因为颈椎有点毛病坐小车不舒服。坐的时间多了,三轮车夫们给她的印象是相当丰富的,后来萌发了写三轮车工人生活的想法,到这时,她才知道,这些人里,百分之九十五的是从山上下来的,也就是说,除了少数老工人,年纪稍轻一些的恐怕绝大部分都是进过宫的人,这个比例使她大吃一惊。萌发写《老岸》的念头,完全是一个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一次,范小青在一家个体理发店弄头发,进来四个男人,个个衣着光鲜,谈吐不俗,美发美容且做面部按摩,其中一位对他的同伴说,所有开销,他包了。女理发师问他们是做什么的,几个人就打趣,说出钱的那人是董事长,一会儿又叫他调度,绕了几个圈子才知道是几个三轮车工人。那位“董事长”回答大家的询问,说了几件事:他一个人一个月的开销在两千元左右(这在当时是很庞大的数目——笔者注);他们做外国人的生意;他们做生意都是有规矩的。至于什么规矩,他没有说。范小青觉得很新奇,有了新奇感,有了创作欲望,从此,开始酝酿写一部关于三轮车夫生活的书。书写成了,范小青对许多三轮车工人,是在了解与不了解之间,在熟悉与不熟悉之间。这恰好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是一种距离,一种落差,作品的好坏,在于作家掌握距离的分寸,在于作家控制落差的角度。这对范小青而言,就是体验、感受。不断地体验生活与感受生活,正是她长期努力的标准与要求,她做到了,所以成功了。《老岸》出版后直到现在,当“新写实”的创作被历史化后,范小青并没有随波漂去,她创作的《裤裆巷风流记》、《瑞云》、《顾氏传人》、《鹰扬巷》、《我们的朋友胡三桥》等小说,无不显现了当代生活世情小说的个性建构取向。范小青结构小说故事的能力是很强的,《老岸》中有戏剧的影子。小说中有一些戏剧的要求,又让人看不出来,这是基本功和素质的一种体现。范小青是非常聪明的作家,因为她非常好地将故事留在小说里而没有跑到戏剧那边去。

  范小青的小说是由形而下和形而上这样两个世界构成的。就形而下而言,他的小说真实地写出了苏州底层民众的存在形态与生命形态,这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有着具体的时代、社会内容的苏州底层民众的生活,一方面是在这种生活中所蕴含的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文化风情、民俗神韵。说其叙写得“真实”,是说对这两个方面的叙写,她都滤去了“观念”对生活的加工,无论这种观念是政治的还是文化的。在这一点上,她的小说是与苏州前辈作家陆文夫的小说创作一脉相承的。范小青的小说的真实不是生活层面的、事实层面的,而是存在层面的。今天许多作家书写城市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处境:对现代都市存在形态、情感形态缺乏生存性体验,使他们不可能通过写这些形态而进入时代的中心、文坛的中心,产生全国性的影响,而且,由于对现代都市价值系统的浮皮潦草的认同,也只能使这些作家因此而失去自身。即是说,如不进入现代都市文化的价值圈,不满足现代都市文化的价值渴求,肯定就不能进入时代的文坛中心,而一旦有机会闯入了文坛中心,又可能面临丧失自身的危险。《老岸》决不是写一个复仇的故事,当然也从人的本性中窥见了一些人的悲剧宿命的谜底:自私、卑琐、狭隘、阴险,也许它们原来是流动在某些人的血液中的一种天性。范小青沉重忧郁地关注着那些人走向深渊的脚步:巴豆毕业分配到街道医院工作,邻居毛小白癞子出于关心儿子的自私的考虑,暗中把不知底细、热心帮助文物骗子威廉的巴豆送上走私文物的审判台,当了替罪羊,巴豆出狱后先到根芳的“家乐”旅社踏黄鱼车,无意间在根芳房间发现当年坑害他的三轮车夫的照片,于是一方面是到处求人找工作无果的现实处境,另一方面想努力找到当年的祸手,还原历史真相,他拉起了三轮。在此过程中,他遭遇了“白板”——南洲宾馆地盘老板,巴豆因为“抢”了别的三轮车的生意坏了“规矩”被“白板”手下打成脑震荡,全家人劝他别拉三轮,南洲宾馆副总章华(爱着巴豆的正在闹离婚的女人)也说他做这事不合适,但他一意孤行。章华暗中让弟弟杨蒙——“白板”帮他重新回到宾馆前揽业务并让自己的弟兄知晓彼此关系,关照他。拉到台湾老兵对巴豆的影响是极大的,几乎又改变了他的人生。

  “老兵看着这些,又回忆起往事,他说:‘我从前听家里人说,石湖一带的人家是很富有的,许多人家都有一些收藏。’

  巴豆的心被牵动了一下。他说:‘这也和老岸有关系吗?’

  老兵说:‘这就不太清楚了,和老岸也许有一些关系的,你想,如果有一天,一下子露出了从前的桥,从前的房屋,从前的田岸,那就有可能也露出一些从前的其他物品,从前的物品留到现在,不就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么。’

  五年前巴豆就是在这里做了一生当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介绍人,介绍了一次古玩的交易,也把自己介绍进了监狱。仅仅这一次,就彻底改变了巴豆的人生。”

  台湾老兵给了他优厚的报酬,使他兴奋不已,然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享受这种喜悦,生活又给了他一记闷锤,使他又差点被送进大牢。台湾老兵夜晚要去寒山寺小巷看“亲戚”,结果第二天被发现暴尸荒野,公安作了大量外围调查后把巴豆请进了局里。他有嫌疑,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使巴豆不解的是,许多指正是不合实际情况的,他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调查得来的。比如,寒山寺那条小巷里有开工艺品店的老板和店员说看到巴豆把台湾人拉来后,一直没有走开,到他们关门时,还看到巴豆在那里转;再比如,有三轮车夫说看到巴豆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在街上,还和他打了招呼。这些莫名其妙的指控,便使巴豆成了一个嫌疑很重的人。而从巴豆一方来说,他说的一切,尽管都是事实,但没有人证物证,唯一能够证明他清白的人就是那个台湾老兵,他却死了,死无对证。巴豆的处境非常不妙,随时再次面临牢狱之灾。恰在此时,警方收到一封匿名信救了他:台湾老兵去的地方,在那巷子里的某某号,是一个卖淫集团的老窝,他的事可能与此有关。虽然此事的确与他无关,那么那个卖淫团伙和巴豆并无过节,为什么陷害他呢?或者他们怕台湾老兵在无意中已经将事情泄露给了巴豆,或者,他们是为了转移警方的视线?这二者,都有可能。但是,巴豆的直觉告诉他,不止是这些原因,他觉得他们是有意陷害他,而绝非仅仅出于保护他们自己的目的。而且,他突然想到,这件事或许和五年前的事情有关系。在这之前巴豆曾经想放弃对五年前的事情的追查,现在看来,他不但不能放弃,反而要作更大的努力。于是,他重新开始险象丛生的孤军奋战。章华告诉他,那些人不会放过他,希望他收手。要他等她一段时间,等她办好与丈夫的离婚,两人一起出国,他不听。从江四、江三,江大咬子再到毛小白癞子,最后找到真凶“调度”——毛估。江三给他的信使他知晓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只有一句,我对不起你,当年我害了你,现在我走了你当年的路,是我活该,但是我知道我这一进去,会又一次害你,我只是希望你相信,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不是我有意要害你的,我也是被别人所害,我知道我这一次进去决不是因为你”,故事到此还不算完,当巴豆从毛小白癞子口中听到这些话时才真正心寒骨裂:“巴豆,你恐怕不会知道,你是我最喜欢的人,我不敢说比喜欢我的子女更甚,但至少是等同的,可是巴豆,最对不起你的也是我……可是,可是,毛估他毕竟是我的儿子呀……”范小青觉得意犹未尽,她借章华的话让巴豆这个小人物终于知晓自己的人生际遇是怎样的悲哀无奈,章华说毛宗伟当年并不想把巴豆拉下水,他把威廉要古董的事情告诉了江三,本来是想让江三一个人带威廉去的,可是巴豆偏偏做事情太认真,一起陪着去了,事情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后巴豆出狱,一步步地追查下去,毛宗伟始终打的是被动战,他实在不想让巴豆知道“调度”就是他。巴豆可以承认毛估决不是从害他的目的出发的,但是即便如此,现在要巴豆面对这样一个他苦苦追了这么多时间,连睡梦中也想着要揭露的事实,巴豆该怎么办?找到了元凶,他又能做些什么?!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巴豆要弄清事实的真相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巴豆竟然抓住了一次次稍纵即逝的机遇使得一切都水落石出。由于范小青的处理,毛氏一家成为巴豆有意无意之中注意的死角,而当这一结果清楚摆在他面前时,他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尽管周围有人向他提醒这一点:“你要找的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作品也间或提供了某种暗示:

  “多少年来,毕家和同院的几家邻居相处,总算是和和睦睦,太太平平的。后来搬进来的李家和丁家,都是属于安分守己的人家,所以许多年来,虽然不能给巴豆家多大帮助,但也极少讨气,极少惹事生非,和这样的人相处,是比较合毕先生的胃口的。

  另外就是毛家,已经说过毛家和巴豆是多少年的老关系了,在巴豆出事后的几年,毛家老老少少给毕家的帮助是无法说清楚的。

  奇怪的是,毕先生骨子里却是不大喜欢毛家的风格,这和毕生先的为人,和毕先生的性格等等无疑都是有关系的。”

  虽然巴豆从众多的迹象预感到了事情的结局,但从感情上确实难以接受。事情到最后,与其说巴豆是在努力追踪事情的起因,倒不如说是在竭力回避:回避一个严酷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他并不想怎么样。这样的处理显然超出了法律的范畴。范小青揭示出了人与生活的复杂性,使小说获得了厚沉的人性探索的意义。江三、江四、毛估等人为欲望的骚动而狂躁,疯狂到伤人害人的程度,理智也无法抵御把人们推向疯狂的宿命力量:人与人的隔膜、贪婪、蒙昧、情欲,这些东西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社会活动家不遗余力地探求消除仇视的博爱之路,寻找抑制人欲膨胀的理性药方,他们和他们的信徒们的身体力行都可以作证: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变得崇高起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每天依然有人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制造着绵绵不绝的疯狂悲剧——范小青对此显然有着清醒的认识。她力求在复杂的社会物象中解析简单的故事,力图营造深刻的思想内蕴。应该说,算计与冷漠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其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范小青对于这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审美评判也绝不是简单呆板的。从作品整体上看,她始终在关注和展示着人性的复杂性,既不给以绝对的肯定,纯然的赞美,也没有给以完全的否定,决绝的愤然,范小青写出了生活的复杂真义。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外在性,我们生活在社会提供的概念里,生活在时起时落的潮流中,生活在他人眼里,生活在凡俗的事务中。离开了这些,我们几乎无从判断自己生活的价值,内心生活已经变得陌生而不连贯,痛苦而难以承受。范小青使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追逐的是内心经验。他有一个稳定的难以扰乱的内心判断系统,尽管由于内心处于明亮开放状态,他可能要经受比他人更多的磨难,范小青所描写的那种平静恬淡的日子,对于那些不能固守内心生活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它必须在体验中存在,而且转瞬即逝。这是专门为范小青的主人公准备的佳酿,而它正在从常人的手边不断流走。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内容不是由那些外在的东西组成的,而是由内心经验组成的,由内心体验到的无数美丽的、丑恶的、苦难的、欢乐的瞬间组成的,由自身的选择、决定以及主动承担后果的行为组成的。一个人的历史是他内心体验的历史,而且对于一个成熟的主体而言,这种历史是不变的。《老岸》中的明线是变化着的:巴豆从医生到犯人再到三轮车夫,经历了一系列生活变故,代价可谓沉重而惨痛,但是在所有这些过程都以丰富的内心感受形式呈现出来以后,他最终是否达到“寻找”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曾经是偏执、书生气的,经过一次漫长的追寻,他虽然没有达到改变自身处境的目的,也没有把恶人送上审判台(他根本也放弃了这种想法),但他自己变得轻松通脱了,第一次找回了真身。小说结尾有这样的文字:

  “这个第一次,究竟是巴豆的这一段人生的开始还是终结?

  这个第一次,究竟是第一次还是最后一次?

  巴豆踏起三轮车慢慢地向前。”

  巴豆已经生活过了,他已经从生活中收获了丰富的馈赠,而且他一开始本来就是以这种方式生活的。历史没有变化,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旦你选择了这种方式,历史就不再变化。生活沉入了内心,它变得极其内向,甚至极其缺乏可理解性,你常常只能对自己感叹:许多体验是无法表达的,而且没人会理解。但这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而言,范小青是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这来自于她的清醒。但我以为,这也正是许多作家无法企及的大幸。

  《老岸》讲述的并非只是一种偶然的历史错位或者交叉,历史也并非只扮演魔术师的角色,这里隐含着一种历史的辩证法。这是《老岸》产生的可能性,也是其艺术意义实现的可能性。虚拟的小说和历史的真实在这里有一个奇妙的相视而笑,没有人会怀疑这种相视而笑是由小说的魅力所构成的,因为在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已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历史,也并不受制于历史的常规和冰冷的判断,它们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巴豆的人生在平静处陡生变化,阴差阳错,有无数的可能性继续存在。生活的巨大的反差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他的思维方式,使他不再可能不加证实地去信奉生活存在的眼花缭乱的各种现象,使他获得了心灵上的大彻大悟。这种真正的彻悟使他看清了终极意义缺乏的真象。在时空与意义的双向维度上,他已洞若观火地悟透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他不能欺骗自己去信奉一种不经证实的价值。这是一种真正的成长。作品由此建立了自己的秩序,建立起来的是以感受为中心的秩序。《老岸》进入和保持了故事的主题性感受,秩序有了,结构也有了。这对创作和构思而言,无疑有着根本性的好处,它使人们保持了对范小青《老岸》的最大阅读热情,她的理解力、创造力、勇气和胆量都是独一无二的。

  注:

  ①汪政、晓华:《传统与现代之间——〈老岸〉谈片》,《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1期;

  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