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今日作家 >> 正文
郑军:1969年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从1997年至 今,郑军共出版长篇科幻小说《灾难群岛》、《生命之网》、《决战同温层》、《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等二十四部作品,在各级刊物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几十篇、 文学评论数百篇,总计600余万字,是国内专门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与研究工作的著名作家。
记者自己也是科幻小说迷,有幸与我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郑军交往多年,但在攀枝花与他相遇还是第一次。近日郑军有事飞成都,在机场附近,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讨论新书:愿科幻赢得更多读者
记者:我刚刚看完你的《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感觉你尽可能在书中传达一种中国文化意蕴,我们该怎样用科幻意念理解你的创作意图?
答:具体这个系列而言,它在里面引入了道的观念。小说中有两大派力量,一个主导银河的 统一,一个想分裂出去。那个主张分裂的教派,其宗教观念来自道教,但宗教情感只是这个系列的情节动力,道教在小说里也不是主要的部分,只是个小背景。其它 有关中国文化的部分都是自然融入的,更多的还是一种科技想象,因为科幻的文化基础不是任何一国或者一地的文化,而是科技文化,是跨地域的。
记者:我在你的《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中看到,所谓武士就是能够洞悉万物关系的人。这种洞悉是用身体,用感觉来完成,不是用语言,用逻辑,用思考,所以武士不仅是科学家,他们直观到宇宙的规律,更显东方人的精神意蕴。在最近的创作中,影响你最大的科幻意念是什么?
答:我有许多长篇小说,单其中太空歌剧就只有这套书,它的主要科幻意念就是原力。最早是星球大战之父卢卡斯的创作设定,有兴趣去看看电影,还有其它美国作家创作过电影小说,就可以看明白原力的设定。
我记得在电影小说《帝国反击战》里有这么个情节。约达大师在沼泽地里培训卢克。他说, 原力就在万事万物之间,它在树与树之间,在石头与石头之间。正好卢克身边有个机器人R2,听到约达的解释,就打开身上的录像机,想在“树与树之间”,“石 头与石头”之间拍摄到原力。当然它没有成功。
这个情节比卢卡斯后来虚构的“原力素”更有哲学意味。在电影中,“原力素”是种实体,存在于血液里。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的原力素更多,所以能培养成武士。这就把神秘的东西具像化了。
而在小说中,原力不是物质,体现的是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我很欣赏这个观念,在小说中用一种东方化了的人文情调丰满了这种创意,也就是你说的“东方人的精神意蕴”了吧!
记者问:我个人很喜欢文学艺术,但看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时,往往觉得它们传达的文学品质不够,对美、艺术、生命的探究也流于肤浅,譬如我看了你的小说和电影《星战前传系列电影》等,就觉得其中可供发掘的部分比起发掘出的部分更有看点,请问你怎样看待科幻文学的独到文学性?
答:科幻既然是文学,天生就有文学性。对于科幻文学来说,科技是内容,文学是形式,内容要充实,形式也要优美。象人物塑造、情节设计、文笔这些文学性的东西,对别的文学作品怎么要求,对科幻也应该怎么要求。
科幻作家的特点,在于他们要从科学技术中寻找人性、发现美的规律,科学技术始终很重 要,这是其他类型作家不涉及的工作。科幻小说主要涉及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主题,比如科学是什么,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对人性的影响。这 些是新话题,传统文学并不触及,以后也是这样,这相当于文学内部的一个分工。科幻写这些话题,主流文学写那些话题。
记者问:请问“星战后传”三部曲中有哪些超越于卢卡斯的科幻意念和全新设定?
答:最大的修正就是为武士赋予一种使命。在原著中,杰迪就是好人,西斯就是坏人。没有 明确的原因,他们就是一拨好,一拨坏,互相都要消灭对方,不能调和。这对于青少年读者是可以的,但成年人难以接受这种黑白对立的设定。在小说中,两批武士 都是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使命的意义远远超越人世纷争,与它相比,人类社会中那点矛盾显得十分渺小。这种渺小感是我刻意营造的。
科幻之路:从借鉴到创新的成长
记者问:我也写科幻小说,很想知道科幻小说与传统文艺小说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短处?
答:我觉得不能用“优势”和“短处”来界定它们的区别。我接触过一些主流文学评论家。 他们说自己不方便评论科幻,因为不知道科幻讲的是什么。我想,这就是科幻这种类型的特点。它不同于其它类型。比如武侠,主流文学界很容易找到它与中国传统 文化的关系,那是他们能理解的。但科幻作品不容易为主流文学界读懂。
我也接触过不少外国的科幻迷,科幻作家,科幻评论家。法国的,美国的,日本的都有。我 们在一起就是谈科幻,法国的科幻,日本的科幻,美国的科幻,并没有谈过他们国家现在的文学思潮。有位法国人在研究中国科幻,他的大学老师是余华著作《兄 弟》的法文译者。但我们坐在一起从来不谈余华,知道主流圈子里有这个人就行了。
记者问:你是怎么走上科幻创作道路的?有哪些文学创作流派对你有影响?你与主流文学作家联系多吗?
答:当今中国的科幻作家就是当年的科幻迷。我从初中开始大量看科幻,先是模仿人家的东西,后是写出自己的特点。先自发,后自觉,但总的来说,和当下的文学思潮,不管中国还是外国的,都没有什么关系。不管合理不合理,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完全是两个圈子。
记者问:你受过哪些中西科幻作家和其它作家影响?我知道有很多人,包括科幻作家反感对科学的热情,你会吗?
答:中国科幻作家中我推崇科幻创作后期的叶永烈。那时候他身兼小说创作,理论研究,宣 传推广,甚至协会组织于一身,开创了国内科幻侦探这个门类,我现在也在学他写这些东西。外国科幻作家我欣赏凡尔纳和美国的迈克尔克莱顿,他们对科学都有发 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浸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有文学评论家把他们的小说当成文学来评论,所以也没有升华文学情感。我喜欢建立在科学热情上的科幻写 作,不反感科学热情。
漫谈当下:科幻圈子和目前新创作
记者问:当前国内的科幻小说爱好者对待科幻小说的普遍心态是什么?
答:许多人理解的科幻小说是科学共同体成员和科学爱好者群体的文学。它主要在这个圈子 里流行,它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因为影响了这些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人小时候就是科幻迷。拿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他一生都 在实现小时候从科幻里看到的梦想。此外,也有一些其它文学爱好者对科幻小说有着很业余的喜爱心态。
记者问:你如何理解科幻小说的现实背景?还有你未来的创作方向和具体作品创作计划如何?
答:我的新书写星战前传三部曲,主要是圆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梦,太空歌剧并不是我主要的 创作方向。就像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写“未来城”,但他的其它作品几乎都以现实为背景。我喜欢写现实背景的故事。如我为什么喜欢叶永烈、凡尔纳 和克莱顿等作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作品都以现实为背景。
目前我的主要精力将用在新书《双刃剑》系列科幻小说的创作上。这是一个科幻探案集,已经发表过九个故事,还有将近二十个构思正无限发展下去。另外,如果有比较长的时间,我会把我的科幻处女作《时代之舱》修订完成,最好2016年之前,让读者们看到它的完成版、成熟版。
来源:攀枝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