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丽中国”征文 >> 正文

这里是爱的热土(王溱)

//m.zimplifyit.com 2013年06月22日09:31 来源:人民日报 王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岛,作为黄海的一颗璀璨明珠,一直为世人称道。秀丽的风光,优越的位置,让青岛享尽了美的赞誉。然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并没有躺在大自然赋予的光环里沾沾自喜,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另一个为之骄傲的平台——一片充满爱的热土,成千上万善良而美丽的青岛人正是这片热土的主角。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以大爱之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像一滴水珠,一簇火苗,一粒种子,一缕阳光,让这片土地更加温暖明亮,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对80后小夫妻

  播撒的是希望的种子

  不算宽阔的马路上,一辆小汽车在奔跑着。午后的阳光洒在车里一对年轻夫妇身上,妻子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一边望着车窗外匆匆闪过的杨树,一边轻轻哼唱着歌曲。歌声感染了丈夫,他紧握方向盘,深情地望了望身边的妻子,也加入了歌声中。

  250里路程,就这样在他们的歌声中驶过。当两个人出现在山东省诸城市马耳山艾东小学门前时,孩子们老远就看见了他们,欢呼着迎了上来,扑在两个人的身上。

  上课。妻子何静教音乐,丈夫毕艺教体育。这个周四的下午,对孩子们来说,是幸福的光阴,是快乐的时刻。

  唱歌,排练,踢足球,赛跑,做游戏。转眼间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满头汗水的何静和毕艺又要跟孩子们说再见了。孩子们说,再讲一会吧,再练一会吧!何静和毕艺脸上展露着笑容,心中掠过依恋与不舍。他们多么想跟孩子多呆一会啊,可是明天各自还有工作,还要再跑250里的路程呢。

  车又在路上奔跑起来。下山,离开小路,进入大路。夕阳的余晖散落在天际,趁着天还亮,毕艺加快速度往家赶。

  这是多少次从青岛往返诸城了?开始还记得,但现在这一切已经嵌入了生活的轨迹之中,变得习以为常。每到周四不用提醒,俩人下意识的做好出发准备。一周一次的志愿支教,这对一对80后的年轻夫妻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负担,但坚持下来却并非易事。

  20多岁的年龄,正是充满青春活力,激情四射的大好时光。依照两个人的性格和爱好,空闲时间,他们的天地应该是跟朋友们一起喝喝咖啡,聊聊天,尽情欢笑,打打闹闹。然而,一年半前,何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大山的孩子结了缘。

  何静有一个干爸,也是她艺术上的老师。这位在教育战线干了几十年的前辈是马耳山艾东小学的志愿者。这天他带上何静来到学校。充满好奇和新鲜的何静踏入校门,看到孩子们对干爸的热情和激动,不由得被感染了。心想,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教孩子们唱歌。下山时,干爸真的提出来了:自己工作太忙,年龄也大了,可不可以让何静来接下这副担子?

  马耳山艾东小学是诸城市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学校是在山上,从山脚开车走盘山路需要15分钟左右。何静把要接干爸重担的事告诉了毕艺,毕艺一听点头称好,但提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250里的路程,怎么去?何静说开自己家的小车去。毕艺说,这没问题。但开着车去,接着讲课,又马上再开250里路,能受得了吗?何静说能行。毕艺说能行也不行,他不同意。何静以为毕艺要扯自己的后腿,正要做思想工作,不料毕艺说,他要跟何静一起去。当她的司机。但唯一的条件是,必须周四下午。因为只有那个时间段他休息。

  从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逢周四,毕艺便拉上何静朝诸城奔去。这一奔就是一年半多。为了节省时间,午餐在车上解决。吃过饭,何静还可以打个盹保持体力,以便有更多的精力给孩子们上课。

  何静忘不了,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见了她很羞涩,甚至都不敢面对她的眼神。但当何静弹起钢琴,开始教他们唱歌时,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们惊讶地听着琴声,先是微微张开小嘴不太敢大声歌唱,但随着何静的领唱,终于放开了喉咙,大声跟唱起来。那一刻,何静流泪了!这是一群多么期望美好的孩子啊!何静暗下决心,这个志愿者当定了。

  开始毕艺把何静拉上山,何静去给孩子们上课,他就在周边溜达或者看孩子们上课。后来好动的毕艺发现孩子们的体育课单调,孩子们也显得拘谨放不开,没有兴趣。毕艺按捺不住了,找到校长说,“我是青岛市业余足球队的队员,可以教学生上体育课”。校长被他的诚恳打动了,马上点头同意。山区的教学不在乎水平高低,热情是第一位。毕艺教孩子们踢足球,是全身心的投入。踢球时他也是队员之一,跟孩子们一起抢球,带球,奔跑,惹得孩子们欢笑一片。孩子们一边奔跑一边喊着“老师”、“老师”。毕艺听了心里特别地激动,特别地自豪,也特别地甜蜜。毕艺从小就特羡慕当老师的人,大学毕业他没能如愿,但在艾东小学却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成就感。“孩子们围着我叫老师,我一看到孩子全身都充满干劲,真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毕艺说起这段经历总是无比激动。

  何静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不仅教他们知识,更关心他们的生活。她发现这些孩子身后都有许多令人心酸的无奈。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她说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在她的呼吁下,孩子们的困难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逐步得到解决。央视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后,许多热心人士与他们联系,有的希望搭车去学校看孩子们,有的送来物品让他们带给孩子。毕艺的朋友还捐款买了一台冰箱,让孩子们吃上新鲜的食品。当然孩子们更高兴的是毕艺给他们带来了热心人捐赠的足球鞋,那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穿上它,孩子们可以跟毕艺一样,也算是业余足球队员了。何静带出的合唱团,也崭露出头角。他们登上了青岛电视台的演播大厅,用淳朴的乡音唱响了一首首美丽动听的歌谣。

  汗水换取的不光是骄人的成绩,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何静和毕艺都觉得,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自己最充实最愉快也最满足的时光。

  见到毕艺和何静时,是一种清新敞亮的感觉。这是一对非常阳光的青年人。两个人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像是时刻在告诉别人,他们很幸福,很快乐。当了解了他们的经历,更会觉得他们不愧为新思维新观念的年轻一代。何静,27岁,毕业于中央戏曲学院音乐专业,现在青岛小白帆艺术培训学校任教师,这是一家民办学校。毕艺,29岁,毕业于武汉船舶学院,现在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干临时工,已经干了5年。“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职业,而且是临时工?”“我年轻我能干,干什么都不在乎。”“何静不在意吗?他们的父母不在意吗?”毕艺告诉我,何静跟他认识后,他才选择的这个职业。他们家里从没表示过异议。

  也许正是有如此坦荡人生追求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胸襟,才会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

  一位特别的爸爸

  托起的是亲情的守望

  “风谦,你两个孩子又给你来信了”。一天午后,在青岛某驻军基地,一位年轻的军官被人喊道。

  如此年轻的军官,怎么就有两个孩子了呢?

  2000年7月。青岛李村河底的集市上。一对盲人夫妇拉着二胡在街头卖唱。一对双胞胎男孩沉默地坐在他们身前。烈日下,二胡声吸引了不少赶集人的围观。许多人弯下身子,把一些零钱放到两个小男孩的手中。每接一份钱,孩子都会轻声道一声:“谢谢”。林风谦也在递钱的人群中,当他把10元钱轻轻放到孩子的手中时,28岁的他忽然感到一阵心酸。此后的几天,林风谦每次路过,都会递上10元钱。几次过后,林风谦想,单凭自己和一些好心人的接济,终究帮不了这个家庭。当时在部队任宣传干事的林风谦决定用自己手中的笔来帮助他们,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生计艰难的家庭。

  那对夫妇对林风谦敞开了心扉。夫妇俩先天失明,他们的一对双胞胎男孩,却跟常人一样。孩子的健全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欢乐和希望,夫妇俩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想尽一切办法尽量让孩子能生活得好一些。没有经济收入,这对残疾夫妇靠卖唱把两个儿子送进了学校。孩子很懂事,也很优秀,每次考试都在全班名列前茅。时光荏苒,双胞胎兄弟该读初中了,但学费成了问题。苦恼让这对贫苦的夫妇唉声叹气。初中生的开支不像小学生。卖唱的收入寥寥无几。为了能挣多点,夫妇俩领着孩子来到青岛,期望让自己的歌声换取更多的同情。尽管过路的行人,不时投下一些零钱,但杯水车薪,还是最终解决不了问题。听完这些,林风谦叹了口气,回到部队向首长请了假,来到孩子所在地——山东莱州市。林风谦把自己的军官证递给莱州市教育局领导,自报了家门,然后说明了两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希望能给予照顾。没想到,领导毫不迟疑,当场拍板:没问题,让这小兄弟俩进莱州市最好的中学!林风谦激动地握着领导的手一再感谢,领导说,我们该感谢你。非亲非故,却专门跑了这么远,孩子有福气啊!林风谦又赶到学校,学校的领导听完情况后,主动提出,免除哥俩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费用。

  好人成就了这对不幸却又万幸的双胞胎兄弟,他们成了莱州市最好中学的学生。学费没着落,林风谦一拍胸脯:由他负责筹措承担。看着孩子进了学校,林风谦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小哥俩的关心。他和孩子一直保持通信联系,两年过去了,他们的通信达近百封。孩子遇到苦恼、挫折、焦躁,取得了好成绩,有了新收获,甚至交了什么样的朋友,林风谦都了如指掌,在林风谦的家里,迄今还保存着一本厚厚的俩兄弟的“成长日记”,那是林风谦对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记录。

  林风谦说,跟这个家庭有缘。他们本来素不相识,非亲非故,但不知怎么回事,自打认识起,林风谦就把这个家庭与自己紧密地捆在了一起。节假日,林风谦或一个人,或带上好友来到离青岛上百公里的偏远小村来探望“亲人”。有时赶上农忙,林风谦挽起袖子,和两个孩子一起到田里收粮食,一直忙到炊烟升起。日久天长,这对看不见的夫妇被林风谦无私的举动深深感动着,他们把林风谦视为兄弟,每次林风谦到来都拉着手,久久不愿松开。两个孩子更是把林风谦当做最亲近的叔叔,时刻盼望着他的到来。

  2006年孩子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林风谦得知消息后像失去自己亲人一样伤心。他在墓前对着“大嫂”说:“有我在,这两个孩子你就放心吧。”站在一旁的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喊他“爸爸”。

  林风谦知道,父亲这两个字的责任和分量。

  2009年高考,兄弟俩不负众望。双双考出了超出山东省一本线50多分的优异成绩。分别被海军工程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录取。

  喜悦夹带着泪水。比两个孩子更兴奋的林风谦,此时此刻真的是感慨万分。10年,3650多个日日夜夜,林风谦为了这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操了不知多少心,耗费了不知多少神。10年,在别人看来似乎不是个很长的岁月,但面对一个如此艰难的家庭,每日每时却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用度日如年来形容并不为过。林风谦夹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前途未卜的家庭里,伴随着他们的酸甜苦辣一步步走下来,没有一股韧劲,没有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林风谦说在他人生爱心的旅途上,母亲是引路人。林风谦永远不会忘记,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母亲为上门讨饭的老人煮了两个鸡蛋。那时的鸡蛋是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奢侈品。母亲的慷慨让林风谦长大后悟出:做人之有意义有质量,就是在别人有难时帮人一把。所以尽管在妻子下了岗,自己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林风谦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资助这对双胞胎兄弟整整10年,这决不是一时冲动,更不是心血来潮。

  林风谦“出名”后,随着记者们的深入挖掘,又发现2006年他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希望小学20名锡伯族贫困学生的情况在北海舰队政工网上公布,很快获得广大官兵的响应,20名学生全部得到了资助。2010年初,在得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56名贫困小学生缺少书本时,林风谦又拿出1300元为每名学生购买了书本和新华字典,并寄去一面国旗和20条红领巾,让孩子们能每天在国旗下读书。目前,他还坚持资助着这所学校的三名学生。

  一个平凡的家庭

  追求的是奉献与博爱

  2011年春节前夕,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女孩在一对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青岛慈善总会。这里正在办理个人爱心基金申报业务。工作人员跟孩子的母亲热情地打招呼,看情景彼此非常熟悉。母亲说,这次他们来是想建立一个以女儿名字冠名的爱心基金,名字都想好了,叫海伦阳光关爱成长基金。母亲拿着刚刚签完字的协议,对孩子说,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去帮助那些困难的小姐妹,小兄弟了,让他们得到幸福,得到快乐。孩子用力点点头,清脆地回答:我知道,我懂!

  基金建立后很短时间,就帮助了3名儿童,一名是遭砍伤的女孩小晴晴,一名是自闭症男孩乐乐,还有一名是白血病患者艾晓丽。海伦阳光关爱成长基金虽然有限,但对那些期待帮助的孩子来说,不仅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在精神上带来了灿烂阳光。如今惊恐不安的小晴晴性格慢慢变得开朗起来,脸上重新绽放了笑容,艾晓丽与母亲的血型匹配,正在准备进行骨髓移植,希望的曙光已经显露,还有那位自闭症男孩乐乐,现正在金色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学习。

  这个奉献爱心名叫崔雁翔的女孩,是青岛市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刚刚被评为2013年青岛市美德少年。别看崔雁翔小小年纪,但在青岛却是小“名人”。她是山东省齐鲁小名士,青岛市三好学生、“感恩小明星”、学雷锋优秀少年志愿者、十大微尘公益之星、优秀慈善义工。她还是一名熟练的手语志愿者,经常用手语帮助聋哑人。她和同伴在青岛市慈善总会注册成立了“爱心天使义工团”,经常利用节假日去青岛市郊区的3个养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带去欢乐。周末她活跃在街头,参加现场募捐,爱心义卖,环保公益,捡拾杂物,宣传山林防火知识等活动,还随母亲到沂南山区去助学、助残。

  一个正念着书的小学生,一个还应该时常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像懂事的小大人一样做了许多超出同龄孩子应做的善事,她的爱心从哪里来,她的指路人又是谁呢?当我与她的母亲联系上之后,答案很快知晓了。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又是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丈夫崔巍是青岛市一家私企经理,妻子王璇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崔巍从2009年开始就成为青岛市红十字中心献血志愿者,每个月去中心血站献血,一直坚持到今天。献血对有些人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许多人都有献血的经历。但4年来坚持每个月都去献一次血,崔巍用坚持证明了自己的恒心。王璇是青岛市慈善事业的知名人士,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从事公益志愿者服务。她是青岛市蒲公英志愿者团队、青岛市手语角、笑姐爱心助残团队的成员,还是青岛爱心天使义工团和七色花美德平台的创始人。几年里,参与组织策划的社会公益活动达到几十项,帮助那些急需救治的孩子。她参加青岛市手语角志愿者活动,和其他手语志愿者一起为聋哑人服务,组织小学生学习手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志愿者精神,传播无声的爱。她多次参加笑姐爱心助残团队志愿者服务,打包下乡,去偏远村庄慰问和捐助贫困户,给贫苦户送去关爱,为贫困学生送去学费和生活费以及书籍和冬衣,并长期资助一对家庭困难的姐妹。

  王璇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她的职业范围,赢得了周围人的响应,更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从汶川地震第一次带着女儿去红十字会捐款,到目前为止,他们一家已经捐款无数次。一次次奉献爱心,给孩子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领着女儿到生活条件困难的沂南山村与那里的贫困家庭结对子,女儿目睹山村的困苦,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回来后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改变了很多,学会了节俭,懂得了关爱。那年春节崔雁翔主动提出不要新衣服,把省下来的钱捐助给结对的贫困家庭姐妹,让她们能好好地学习生活。这对一个独生子女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夫妻俩商量决定,以女儿的名字成立一个爱心基金。这样做,一是为孩子建立一个精神财富账户,体会到奉献的快乐;二是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把压岁钱和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拿出来用于这个基金,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如今,对崔雁翔来说,做好事、帮助别人已经成为自觉行动。

  这对夫妻,经营的是一个仁爱而美丽的家庭,一个平凡却崇高的家庭。它告诉人们博爱是永恒的追求,有了这种追求,世界才会充满希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