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感伤时代的文学》 >> 正文
这是我的一本文学评论“自选集”,收入论文18篇。其中的一部分文字曾经收入过其他文集。与此前编文集按时间顺序编辑不同,这本文集的选稿原则是,主题相对集中,方法相对多样,写作力求圆融,且能反映自己这些年来研究和写作的整体风貌。书中文章的研究对象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方法当然不一样,写法自然也不一样。比如,关于张爱玲的讨论,并不必然指向对作品文学水平高低的评价,而是通过形式史,主题史,乃至观念史的研究,指向一个时代的精神演变,以及作家作品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的角色。比如,关于中国新诗如何从古典诗歌的阴影中走出来的过程分析,隐含着现代精神演变的艰辛历程。比如,关于中国古典诗学在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中的运用的尝试、关于当代小说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经验特殊性的处理方法的讨论,等等。文章的风格尽管有差别,但思路基本上符合我对研究和写作的总体想法。我希望这些文章,能够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书名“感伤时代的文学”,无疑是受到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的启发。古代诗人属于“素朴”型,他们模仿完美的自然,主要工作是直接将美呈现出来。近现代诗人属于“感伤”型,他们发出疑问:美到哪里去了?是谁毁了它?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也可以看做是从“素朴”的时代转向“感伤”的时代。所以,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体上看,都是“感伤时代的文学”。对“感伤时代”文学的接受和研究,不仅需要敏锐的感悟力,更需要鉴赏的理智和分析的理性。
感谢史仲文教授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的宝贵机会。感谢老友刘丽华女士和本书责任编辑陈卓。感谢研究生黄盼盼为本书所做的诸多琐碎工作。(2012.7.21日写于西直门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