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文学要成为疗伤的绷带 文学大师莫言对话美国“90后”作家

//m.zimplifyit.com 2013年07月01日11:06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文学大师莫言(右)对话美国“90后”作家桑顿(中)

人民网北京7月1日电 (记者黄维)“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但要超越本土。”诺奖得主莫言在一场名为“跨越大洋的文学对话”中指出,作家不能对生活进行简单照相式 的描写,而应经过想象、加工,通过塑造人物,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展示出来。读者通过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来了解作家所描写的国度。

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文学对谈系列首场——“世界如何想象与书写中国——跨越大洋的文学对话”6月30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 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著名作家莫言与美国“90后”青年作家、《美丽的国家》作者桑顿,一位“50后”的文学大师,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90后”新锐作 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大洋的文学对话”。

诺奖得主莫言

一老一小对当下的不同评价

美国青年作家桑顿现为哈佛大学历史系大三的学生。他在14岁时听从父亲的建议,来中国生活一年,并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创作了《美丽的国家》一书。谈及 对中国的印象,桑顿说,我在中国待了一年,我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正在发生很多改变的中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过去更全面。目前,美国社会自豪于现在 的发展,有些人可能不愿意了解其他的文化,实际上美国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美国人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美国也是全世界的一部分。

“我很认真地看了一遍桑顿的小说,他当时是十几岁的小孩,来到中国,用儿童的心理和眼睛来感受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他看到了中国很多的现象,但他的着眼点 始终在人身上,用心灵来感受这些人,感受到这些人的善良、纯朴,当然也有狡猾、肤浅,用心来感受中国,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莫言如此评价这个“90后” 小伙的作品。

“我们看外国,外国人看中国,我希望用历史的观点,用不同的坐标来探照。”莫言认为,评判今天的中国,首先从纵向来看,将过去的中国、昨天的中国、前天的 中国来和今天的中国比较,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同时,要拿外部和内部对比,我们看了美国、法国、世界上其他先进的国家,也要看世界上目前在经济上不如中国 的国家,用他们来对比当下的中国,又是一种结论。

莫言与桑顿互赠礼物

文学不能只描写创伤 还要成为疗伤的绷带

“文学的重要功能不仅仅为描写创伤,而且能够成为疗伤的绷带。”谈及伤痕文学,莫言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拿起笔来描述文革 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现在回头看,这样的描述还比较表面化,真正的创伤应该是灵魂、心灵的创伤。“比如一个家庭物件的东西可以很快重建,心灵创伤的平复 需要非常长的时期。一个好的作品既能描写创伤,也要有疗伤的功能,通过对人心灵创伤的描写,从而治愈创伤。”

“创伤无处不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伤,每个人也都一样。”桑顿在其小说《美丽的国度》中也写到了一位曾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打残手指、饱受 创伤的网球教练。对此,桑顿认为,从他们的这些经历中能够积累写作的素材,得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进行写作。“同时,创伤不光是对中国来说的,在世界的文学 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很多国家都有创伤的历史,比如说二次世界大战或者是美国的民权运动等等,创伤是一个永远的主题。”

不和年轻人硬拼青春文学 下一部作品还写乡村

“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作家,每个时代也都有每个时代的读者。”莫言坦言,作为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作家,创作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对当下的 中国生活缺少一种最真切的感受。“我认为写当下的生活应该由年轻人来写,尤其是写到城市里的生活,写到城市里年轻人的生活,更需要有城市生活经验的年轻人 来写,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我现在的写作,还是应该发挥自己的长项,回避自己的短板。不要和年轻人硬拼青春文学,”谈及下一部作品时,莫言说:“我还是写写我的乡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