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写作国际化,带给文学怎样的憧憬

//m.zimplifyit.com 2013年07月09日09:57 来源:光明日报

  因为莫言,日前揭牌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前不久,国内一批知名的学者、作家、诗人、批评家济济一堂,齐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报告厅内,以“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为主题展开探讨。

  能否改变文学的尴尬境地?

  “成立一个高层次的、有价值的、高端的、有实效的、国际性质的写作中心能够为高校营造一种文学氛围,同时也能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王家新教授表示。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探索驻校作家、驻校诗人制度,以多种方式促进国内外文学交流和对话。

  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许多高校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早在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就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同时建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看来,这种“文章”做得好。“以前作家们只关注自己的写作,在关注我们的作品怎么走出去,怎么传播出去方面做的较少。现在,我觉得不只是小范围小规模可以做,而且还要从国家的层面来做,包括持续性、计划性。”

  然而,当前的中国文学教育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功利主义盛行,文学正因“无用”而越来越遭到学生们的冷遇;另一方面,文学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于缺少体制机制的保障,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也是寸步难行。

  “北师大成立国际写作中心给中国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挑战,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流,增强中国文学的自信心,也可以加强中国文学的凝聚力。”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直言,现在中国文学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文学没有兴趣,这完全失去了中国文学教育的根本,教学生怎么去谈作品的思想,如果没有对文学基本的感受力,这就是很大的问题。“莫言说,请来外国的作家在北师大的校园里走一走,可能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开玩笑的话,但我觉得很重要。让学生知道大学校园里有这些作家,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可能学生自己也会立志成为作家,或者对作家有一些尊敬。确实,建立对文学的热情、敬畏都需要我们去寻找到一种新的途径,我觉得写作中心可以把这种氛围带动起来。”

  “对于写作者而言,最大的梦想莫过于自由自在地写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春青对国际写作中心有着更深的寄托:我们能不能打破体制性的管理,从僵化的管理体制中释放他们,不要把写作之外的种种需求和立意强加给他们,不要以我们的趣味来想象他们的趣味,尽最大能力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写作与交流的环境。

  从倾听到对话?

  在更多人的眼里,文学走向世界,其实是指走向欧美主流文学界的视野,得到他们的关注,得到他们的认可,或者取得他们那样的高度。

  “这样的意思和向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多少年来的梦想,也可以说是焦虑。莫言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使这样的焦虑得到了缓解。但从长远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是很乐观,我们要从长计议,做好自己。”白烨说。

  苏州大学教授王尧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有可能建立一个在海外对话的体系,有可能建立一个学术共同体。

  这是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感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在对话中间的身份,逐渐从倾听者转向倾诉者。”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表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不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应该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事实,或者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当然,最初我们把它当成一厢情愿的事情在做。在对话中间,其实最关键是一个如何表达自己声音的问题,文学本就是具有表达自己声音能力的。

  该有怎样的精神高度?

  “走向世界这个词,曾经激励了我们多少年的梦想,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是,如果说国际写作计划能够带来真正的世界视野的话,那么作为写作者的我们,恰恰不应该有一种走向世界的焦虑,相反应该伸出更多的让世界走向我们的胸怀和气度。我们的视野才会扩大,心态才可能健康,增加一些我就是世界的自信。”李春青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则直言不讳地提出三个观点:第一,写作者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语言和形式能够抵达灵魂。第二,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要看别人的眼色,大学四年就是要培养你的阅读自信,对自己的母语的判断,对自己母语水平的判断,四年不够吗?足够。第三,批评自信,把自己的感受永远说出来,我们今天的批评生态极其糟糕,大家都互相吹捧,一团和气,怎么能够形成一个好的批评生态呢,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好的阅读升级版,那就是好的批评。

  “我们现在要有一个心态,要在别人的忽视、忽略中前行,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好自己,从而让自己意外,也让世界惊喜。”白烨表示。(本报通讯员 刘晓景 本报记者 靳晓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