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作品研究 >> 正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潮之中,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建立起来。像哲学、史学等学科一样,中国文学批评学科也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中西关系的问题。朱自清(1898—1948) 对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如何处理中西关系有着非常自觉的思考与认识,并且体现在其硏究著作中。其对待中西关系的态度与方法对当今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的关系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的问题,也是整理国故中的普遍问题。胡适主张输入学理,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自然面临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的关系。1923 年,他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借用段玉裁(1735—1815)“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各得其底本,而后判其理义之是非”之说(《经韵楼集· 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论整理国故。
由于《中国文学系概况》是朱自清作为中国文学系主任对于中文系概况所作的官式说明,那么上述立场似乎就不仅仅代表朱自清本人的立场,也可以视为清华中文系的集体立场。如果我们将朱自清对文学研究中的中西关系论述放到中西文化关系讨论的背景中看,其“自当借镜于西方,只不要忘记自己本来面目”之说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1890—1969) 也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由于《中国文学系概况》是朱自清作为中国文学系主任对于中文系概况所作的官式说明,那么上述立场似乎就不仅仅代表朱自清本人的立场,也可以视为清华中文系的集体立场。如果我们将朱自清对文学研究中的中西关系论述放到中西文化关系讨论的背景中看,其“自当借镜于西方,只不要忘记自己本来面目”之说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1890—1969) 也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朱自清主张,一方面要借镜西方,另一方面也要保存本来面目。他说:“我们的诗文评有它自己的发展。”⑤所谓“自己的发展”就是其独特性,就是其本来面目。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文学批评有其自己的问题及范畴,二是有其自己的历史脉络。前者是横向的,是体系的;后者是纵向的,是历史的。要保存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要“将中国的还给中国”,将“一时代还给一时代”。
朱自清对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评价甚高,其关注点之一就是中西间架问题。他在书评中认为郭著“直用西方的分类来安插中国材料,却很审慎。书中用到西方分类的地方并不多,如真善美三分法(六三、一八九面),各类批评的名称(一○三面)偶尔涉及,毋庸深论;只有纯文学、杂文学二分法,用得最多,却可商榷”②。“用西方的分类来安插中国材料”其实就是用西方的理论范畴及框架来讨论中国文学批评,即所谓用西方的间架。朱自清对用西方间架持保留甚至否定态度,所以他肯定郭著在这方面很审慎,肯定其用西方分类的地方少。
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的关系是中国文论研究近百年来面临的核心问题。近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借镜西方,尽管借镜的对象不同;我们也一直努力探求中国文论的本来面目。两者之间如何结合,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因为如此,朱自清先生在数十年前对此一问题的思考,对我们来说,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张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