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生平研究 >> 正文
论及京派文学,很多人往往谈到周作人、沈从文的领袖地位。如姚雪垠曾说:“当时住在北平的有两位作家威望很高,人们称作‘京派作家’。老一代的作家以周作人为代表,好像是居于‘盟主’地位,人们尊称他‘知堂老人’……在北平的年轻一代的‘京派’代表是沈从文同志,他在当时地位之高,今日的读者知道的很少。”丁玲也持同样的观点:“当年京派作家的领衔者沈从文,最近也发表了他的自传,很有趣味,文字优美不减当年。”虽然后来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朱光潜对京派文学的影响,但大多没有深入系统地论述。事实上,在京派作家中,朱光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当事人的朱光潜在回忆当年的文学活动时就说:“他(指沈从文——引者)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我编《文学杂志》,把北京的一些文人纠集在一起,占据了这两个文艺阵地,因此博得了所谓‘京派文人’的称呼。”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朱光潜当时的角色和作用。朱光潜不仅亲自参与组织京派文学的沙龙活动、创办同仁刊物,倡导京派的文学主张和理想。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他所提出的美学主张和实际的文学批评都对京派同仁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京派文学的走向和审美趣味上深刻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朱光潜早年在欧洲留学,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讲授西方文学史和文艺心理学课程。这时的京派文学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早期对京派产生影响的重要人物周作人、胡适等已经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沈从文、朱光潜此时的加盟极大地改变了京派文学的格局,使得京派文学进入到一个黄金时期。京派文人创办刊物、宣传自由主义文艺思想;定期举行文学沙龙活动等,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活力的文学社团和流派之一。而在这中间,朱光潜扮演的角色十分突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文化环境的宽松、宽容,北平文化和学术氛围相当活跃,出现了不少大化沙龙。知识分子议论时政、张扬理想、创办同仁刊物,组织文化沙龙等,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东总部胡同林徽因家的“客厅沙龙”、北大后门慈慧殿朱光潜家的“读诗会”和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公园等。这些类似欧洲的文化沙龙一方面使现代文人形成了都市交往的公共网络关系,一方面也客观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朱光潜在欧洲留学多年,对西方知识界的生活方式自然十分了解,他说:“我在伦敦时,大英博物馆附近有个书店专门卖诗,这个书店的老板组织一个朗诵会,每逢周四为例会,当时听的人有四五十人。我也去听,觉得这种朗诵会好,诗要能朗诵才是好诗,有音节,有节奏,所以到北京也搞起了诗朗诵会。”因此朱光潜在潜意识中是想把这样的读诗会搞成国外的那种文化沙龙形式。虽然慈慧殿幽静偏远,但在朗诵会上的气氛却十分活跃,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争吵。像梁宗岱这位留学法国回来的诗人,经常为了文艺上的问题和别人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挥拳相向。萧乾曾经目睹过林徽因、梁宗岱争吵的场景:“一次我记得她当面对梁宗岱的一首诗数落了一通,梁诗人并不是那么容易服气的。于是,在‘读诗会’的一角,他们抬起杠来。”对于朱光潜所组织的“读诗会”产生的积极作用,沈从文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北平地方又有了一群新诗人和几个好事者,产生了一个读诗会。这个集会在北平后门朱光潜先生家中按时举行,参加的人实在不少……这些人或曾在读诗会上作过关于诗的谈话,或者曾把新诗,旧诗,外国诗,当众诵过,读过,说过,哼过。大家兴致所集中的一件事,就是新诗在诵读上,有多少成功可能?新诗在诵读上已经得到多少成功?新诗究竟能否诵读?差不多所有北方系作者和关心者于一处,这个集会可以说是很难得的。”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读诗会实际上把北方一群最优秀的诗人和理论家都吸引过来,如何其芳、卞之琳、梁宗岱、林庚、曹葆华、孙大雨等,为中国30年代诗歌的繁荣创造了条件。除了组织读诗会,朱光潜还积极参与创办京派同仁刊物。对知识分子来说,报纸杂志等媒介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参与到社会进程中来,也提供了聚集同道的机遇,进而形成志同道合的文人集团。有学者在研究北平当时知识界的文学公共领域时也提到这些刊物的作用:“对于1930年代的北平来说,除了上述的政治公共领域之外,同时并存的还有一个类似哈贝马斯分析启蒙时代欧洲社会时归纳出的文学公共领域。与欧洲历史相似的是,这个公共领域从一开始就依赖‘虚构性’的文学得以建立,围绕着《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杂志等报刊杂志,一个以北平学院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公共空间逐渐产生,并形成了一个社会来源广泛的‘阅读观众’”。京派早期的主要同仁刊物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但随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京派作家群也开始出现了分化,一些作家的创作倾向也逐渐脱离了京派的轨道。在这种情形下,维持京派在文艺界的地位、表达京派文学观念就成了当务之急,而朱光潜创办的《文学杂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以说它是一份流派意识最为自觉、明显的文学刊物之一。
(《浙江学刊》,文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