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这样的说法:类型文学是指题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的文学创作形式。官场、职场、侦破、玄幻、穿越、财经、励志、校园小说都属于类型文学,是一种模式化的创作。
类型文学这个名字起得不错,起码说明:甲、同类型作品间有许多相似性。如穿越小说,都是写主人公穿越时空,来到了另一个时代;乙、同类作品的生产是批量的,不怕重复。为什么要批量?因为特定兴趣的读者对一类作品的需求是不以一两部作品为满足的。读过《秦俑》的,也许还要读《交错时光的爱恋》、《梦回大清》、《末世朱颜》等,不因都是穿越感到厌烦,相反,只要情境、情节和人物身份有所变化,都能满足读者对于美貌、年轻、财富、爱情、权力、地位等的无尽幻想。类型文学是消遣娱乐的文学,目前已成为通俗文学的主体。
纯文学是讲究原创和独创的,在思想上,着重探索人的更广阔更深入的精神领域,在艺术上,重视创新,反对任何现成形式的重复,与类型文学有很大区别。当然,纯文学也有另一种意义上的类型,如乡土题材、城市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等,但这些只是笼统的分类,类以下的别是面貌各异的,每部作品都是“这一个”。
类型文学的读者要比纯文学的读者多得多,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类型文学重在表现人类的基本性情感。
百度百科说:类型小说的生命力并不在于类型本身,而在于它所能够体现的情感。比如恐怖小说能够激发读者的恐惧,言情小说会激发起人的爱情,军事题材作品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真正的小说不在类型、技巧、手段,最主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激发起人最根本的情感,我也同意这种说法。
人类情感与人类的需求和动机相联系,是需求和动机是否获得满足的心理体验。采取马斯洛的分析方法,人类有五种主要的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层次至高层次依次排列。文学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它在表现人类情感时,也会遇到不同的需求层次。普通类型文学所表达的情感,大都与性爱、情爱、恐惧、竞争、同情、报复等初级需要有关,大致称之为基本性情感的表达。武侠、侦破、言情、励志等题材即为类型文学的典型题材。由于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可能向高层次需要发展,并且,需要的层次愈低,相联系的情感与情绪反应愈强烈,通俗文学在读者方面必然占有较大的优势,这是由人性所决定的。一般说,类型文学和通俗文学更具有情绪的宣泄和净化作用,富于娱乐性,更容易被理解和更引人入胜。
由于人类的基本性情感是永久性的、稳定的情感,低层次需要并不因为高层次需要出现而丧失其意义,所以通俗文学、类型文学及其表达的情感内容就永远含有固定的价值。这可以用来解释通俗文学经久不衰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何在纯文学读者和高级知识分子中同样产生有阅读通俗作品的内心要求。
纯文学是存在的勘探者,着重表现与较高心理层次需要有关的情感,涉及人对其生存状态、存在价值、精神目的和自我实现体验等多方面的深层关注,其中不排斥与初级动机的混合,大致可称为发展性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在情感的强度上普遍低于通俗文学和类型文学,但在情感的深度、广度、真实程度和纯粹程度的表达上更为发达,形成一类特殊的情感力度。它不可能在受众面上与类型文学抗衡,但代表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民族文化的精髓。无疑,能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只能是纯文学作品,而不会是类型文学作品。
但是,无论表现基本性情感还是发展性情感,都是文学的使命,不可偏废。文学既然是为大众的,就应该重视民众的基本性文化需求,鼓励类型文学和其它通俗文学的发展。
人类的基本性情感和发展性情感有互相渗透的部分,纯文学和类型文学也就有着相通的地方。类型文学需要向纯文学学习,提高其文学性和思想内涵,纯文学也有必要向类型文学借鉴,注意兼容基本性情感的表达,以赢得更多的读者。我们知道,有不少纯文学名著,如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福尔斯的《谜》等,都借用了通俗文学的类型和基本性情感的吸引,既表达了深刻的意境,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我国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为严肃文学著作,能做到畅销和长销,也因为其中包括有类型文学因素,可以同时被看作是一部励志小说。所以,深入开展对类型文学的研究,于纯文学的发展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