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当下消息》 >> 正文

变故触动了存在的核心——评王启华女士《阴影与光明》

//m.zimplifyit.com 2013年07月16日15: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涛

  2008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我来到波士顿malden center一个教堂。其中中国人寥若晨星,只有三位,我们很快就认识了。一位名叫王启华,听别人介绍她在写诗,并有一本英文诗集行世。在另外一个周末,王女士邀请我与另外一位老师去她家用餐,在客厅里王女士为我们朗诵了她的诗。就是这本:《阴影与光明》。书的封面页有关于作者的介绍:“她是一位实业家,企业家,教育家。她是女儿、妻子和母亲。她是中国人—美国人,她是移民。不论在实际上还是精神上,她都是一位世界旅行者。” 此介绍大体反应出了作者的情况、境遇、胸襟和怀抱。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诗集,一开始即出手不凡。此前作者从事商业和教育,从未写诗。但真是: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以前的种种经历、体验、感受和思考因为一些机缘全部被照亮,于是豁然贯通,皆化成诗,因此大器晚成。

  生活中的种种变故是王女士成为诗人的机缘,诗只是心行于外的表现而已。变故从根本上触动了作者,亦改变了作者。有一首诗即是以此为主题,名为《变故和变化》,如下:

  如果我们总体上谈论变故/小的变故在生活中每天发生/它意味着学习和成长。/大的变故亦会发生/它关系着成败/变故发生/或通过选择/或通过外力/或通过错误/或由于然/变故以多种形式发生。/当我们谈论私人变故时/变故触动了存在的核心/责任/关怀 /寻找/接受/离开/重新开始/私人的变故不时发生/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当我们谈论私人的变化时/变故触及了我们的灵魂/心灵状态/外表/感知/信念/和价值/私人的变化不总发生/这是我们最隐秘的事情。

  这首诗讨论变故和变化。小变故触动不大,经过人事或尚可挽回,因此只“意味着学习和成长”,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大变故事关成败甚至生死,一般而言无法挽回。变故之发生,或由己,或由人,或由天。若由己致变故,必须自己承担后果,有一个词叫自作自受。若无缘无故而生变故,自己也不得不承担,这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无常,充满变故,人如何应对变故,与天地相处?这是人生的基本问题。我们不能禁止变故,只能防守应对,这是此书的主题。这本诗集展现了:变故如何困扰了作者,让其一时如处深渊;作者如何与自我与天地搏斗,最后走出困境。这也就是书名“阴影与光明”暗含的意思。阴影和光明联袂而动,没有纯粹的阴影,光明就在阴影之中,亦没有纯粹的光明,阴影一直是光明的底色,也正如庄子称的“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变故不期而至,打破原来的秩序,改变此前的生活方式,自然会给当事者带来巨大的创伤。若不够坚强,则会被变故击倒,自此变故环环相扣,当事者将一蹶不振。变故亦是人生之机,尽管中断了原有的秩序和生活方式,但可能从此开天辟地,开出另外的景象。习焉不察的生活方式可能是遮蔽,人的大光明并未释放出来。变故是中断和打破,但亦是孕育和新生,它如同革命,是天地人世的一次重新洗牌。变故成就了伟大和崇高,借变故可以一振,重新整理自己,于是另外开出一个大景象。

  作者在前言中说:“1999年,我被生活中诸多变故所带来的悲伤包围了。”在一首名为《我的独立之日》的诗中,作者说:“我此后不能再依靠家庭/一个走了,其余两个在远方/我不得不依靠自己。”在一首名为《请闭嘴》的诗中,作者亦点出了这场变故:即其先生的故去。变故莫大于死亡,自己不能感于自己的死亡,不相干者的死亡虽有触动,但不深切,最切于己的则是亲人的死亡。亲人死亡的后果须自己承担,其去后的空白亦须自己填补。变故发生了,人力无法挽回,怎么办?只能顺着变故,逆来顺受,安时处顺。没有人再可以依靠,于是“不得不依靠自己”,章太炎先生就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总结为“依自不依他”,也就是周易说的“自强不息”,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气魄。如何依靠自己?“我学着依靠自己”,这是作者的答案。变故使自己“空”,只有“空空如也”方能“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变故,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整理自己,重新规划自己,一切须从头开始,于是学习。

  在一首名为《我们的心千疮百孔》的诗中,作者充分表达了这个意思。此诗如下:

  悲伤反反复复/我们的心千疮百孔/当父亲去世时/我们学会独立/当母亲去世时/我们学会去爱/当孩子去世时/我们学会接受/当配偶去世时/我们学会信任/当朋友去世时/我们学会感激/当敌人去世时/我们学会调和/当我们置于死地之时/我们学会如何去生活/让学习变成疗治/悲伤将不再/让理解成为生活/因此爱将永存。

  死亡不断重复,自己如何应对?死亡是消极的,破坏的,但是作者却不断地在死亡中学习,将消极化为积极。整首诗宜读成互文,未必是生搬硬套地去对应父亲去世学会什么,母亲去世学会什么,而是死亡让我们学会了这些。善死者善生,善生者善死。死亡让我们学会生存。诗歌的人称用“我们”,说明其具有普遍性,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经验。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人的死亡,最后自己亦将死亡,我们都是向死而生。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只能承受。若稍有力量则可以尝试着治疗创伤,学习就是治疗,在治疗中我们不断成熟,渐趋强健。学习就是为了与天地和人世相安无事。全诗虽然显得语调平和,不动声色,但是“我们的心千疮百孔”(原文为Many Holes in Our Heart)一句已经显示了悲伤程度之深。亲人死亡所带来的悲痛与阴影只能由自己承担,超越痛苦,走出阴影也只能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最后固然归结于自己,但学习也是接引天地和别人的力量。学天道,学先贤,亦学身边的人事。在另外一首诗中作者说:“每个人都可以引导我进入学习之路/为了他人和我自己。”

  另外一首《请闭嘴》的诗,即展现了这个意思。在前言中,作者说她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写这首诗。时间之长说明变故影响之强烈,作者内心冲突激烈,一时无所适从,不能摆平自己的感情。但最终这首诗还是创作出来,也就意味着作者调和了诸种情感和各种关系。全诗如下:

  语言不能触及我的心灵/歌曲不能唱入我的心中/没有人可以感到我的痛苦。/你安慰我说他享有这种荣耀:上帝将与他同在/请闭嘴/如果真有那么荣耀,为何我会如此狂暴。/你告诉我说更坏的事情可能发生/请闭嘴/事实上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我并没有那么幸运。/你告诉我说你知道我的感受/请闭嘴/你不知道/事实是你甚至没有试着去理解我。/你提醒我说他已在上帝的呵护之下/请闭嘴/事实上我两手空空/他的手再也不会碰触我。/你问,那如何才能帮你?/请静静地坐在我身边/让我们沉默如同死亡/让我们安静如同永恒。简单地接受这个事实/你对此只能束手无策/亦不能置一言。/如此我才能感到你带给我的舒适。

  整首诗语调较野,正是掩饰不住的烦躁与痛苦的流露,也是面对变故的正常反应。朋友们试图安慰、劝解,但适得其反,劝解和安慰丝非但不起作用,强聒不舍反而乱上添乱,于是作者喊出“请闭嘴”。承受亲人的死亡只能是自己的事情,感觉亦只是私人的。只有当自己走出阴影之时,安慰和劝解方有效。朋友的安慰和劝解难道只有负面作用吗?当然不是,作者只是请求他的朋友“请静静地坐在我身边”,虽然不言,但依旧可以默默地感受朋友们的支持。从整首诗来看,作者略有发泄之意,朋友们的安慰在她看来隔靴搔痒。朋友是“发泄”的通道,朋友疏导了作者的不平之气,理顺了混乱。作者对朋友心怀感谢,在海德格尔看来,感谢即是思考。这本诗集的扉页写着“献给我的朋友们”,前言、后记之中亦反复感谢朋友们的帮助。这也就是庄子说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意思,人在困厄时,来自他人的息至关重要,甚至就是这些息支持了我们的生命。学习可以得到息,将息聚集于我,理顺关系,如此就调和了自身。

  作者走出阴影,诗歌起了重要作用,变故带来的混乱和无序最终在诗歌中得到了平衡。作者在前言中说:“起初,诗歌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沉思和反思之所。之后,我可以借此学习和成熟。最后诗歌让我可以和你分享。诗歌是发现之旅,它将我从阴影带向光明。”变故成就了王启华女士的诗,这本诗就是作者自我搏斗的纪录,是调服身心、调节阴阳,自我修炼的过程,是作者安心立命的所在。通过诗王女士重新站了起来,从阴暗回到了光明,就犹如凤凰的涅槃。王女士的这些诗在美国读者中亦引起强烈共鸣,她的诗歌直面了人生的基本问题: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变故。这个问题不分国别,不分男女,甚至不分时间。

刘涛2008/10/4于美国波士顿SOMERVILLR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