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康熙朱批爱写"知道了" 批曹寅奏折曾写错别字

//m.zimplifyit.com 2013年07月23日17:06 来源:现代快报 王凡
曹寅将山东到南京一路见闻上奏康熙,康熙朱批中有错别字  记者 顾炜 摄曹寅将山东到南京一路见闻上奏康熙,康熙朱批中有错别字  记者 顾炜 摄

  上个月,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参观。市民王女士观展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竟然写着“知道了”三个字。王女士兴奋地说:“顿时感觉到很亲切,好像皇帝离我们没那么远了!”但同时,她也感到疑惑,皇帝批折子怎么说大白话?皇帝难道不是说“甄嬛体”的吗?

  带着市民王女士的疑问,记者日前探访了正在闭馆升级的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期间,这里展出了不少件与江宁织造有关的奏折。记者仔细看了一遍,康熙在每个奏折后面都有“朱批”,写着“知道了”的奏折还真不少呢!

  31个折子,有15个康熙朱批“知道了”

  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大故宫》一书中写道,奏折始于康熙初,因文件用折叠形式上奏,故称奏折。奏折由本官或差家人等直送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太监进呈皇帝,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皇帝阅后,做出红色批示即朱批奏折,交本官或有关机构办理。

  “这次展出的跟江宁织造有关的奏折,很多都是曹寅将江南地区的事务向康熙汇报,涉及地方政务、晴雨农情、市况粮价等等。”江宁织造博物馆展览项目专家张铁宝告诉记者。

  曹寅哪来这么大的权力?这是因为曹寅父亲曹玺的夫人孙氏曾经做过康熙皇帝的保姆,所以曹家跟康熙有着特殊的主仆关系。“康熙二年,皇帝任命曹玺为首任江宁织造,曹玺死后,儿子曹寅任职,后来曹寅的儿子曹颙做第三任织造,曹寅兄弟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任第四任织造。曹家三代四任江宁织造。”

  张铁宝说,虽然表面上,曹家作为江宁织造督理织造事务,但是因为康熙赋予了曹家在江南地区的密奏权,所以江宁织造实际上成了康熙的耳目。

  张铁宝将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展期间的奏折一一作了介绍。比如,康熙朝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江南科场弊案,展出的6件奏折,反映了曹寅将他了解的情况向康熙密报的过程。看看康熙的朱批,“朕安”“再打听再奏”“知道了,再打听”“可笑”“……再打听再奏”“知道了再打听奏折来”,除了第5件奏折康熙做了较长的朱批,其他都是非常简洁的语言,两条写着“知道了”。

  曹寅奏报米价,康熙朱批“知道了……”;曹寅奏报刊刻全唐诗,康熙朱批“知道了”;曹寅复奏摹刻高旻寺碑文,康熙朱批“知道了”……记者数了一下,在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期间展出的31件奏折中,有15件康熙都朱批了“知道了”。

  皇帝写朱批没那么多顾忌,康熙还写过错别字

  “皇帝朱批写‘知道了’一点也不奇怪。”张铁宝说,这种口语化的说法早就有了,并不是现在才有,就像很多简体字早就出现了一样,“老百姓看到‘知道了’以为是现在的语言,其实不然,古代的口头语言交流很多跟现在是一样的。”

  张铁宝说,因为现在看得多的是文字书面语,所以认为明清百姓说话都很文乎,但其实讲话不是书面语言,可以比较自如、活泼、丰富。

  从奏折上就看得出,曹寅奏报,那是呈给皇帝的书面语言,所以比较文绉绉,但是皇帝写朱批,没有那么多顾忌,奏折上看到皇帝口语化的语言很正常,“其实不仅仅是康熙,清代皇帝奏折中都有这种写法,不足为奇。”

  “皇帝甚至还会写错别字。”张铁宝说,江宁织造博物馆展出的一封曹寅奏折,他将从山东到南京一路见闻报告给康熙,康熙朱批“知道了,已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已后”的“已”显然就写错了。“可见皇帝日理万机,批奏折也没有字斟句酌,意思到就可以,字也不会那么规范。”张铁宝说,康熙还有比“知道了”更简洁的批复。苏州织造李煦奏安排曹颙后事的奏折,康熙的朱批只有一个字“是”。

  “我们今天看来,有些事情汇报得过于琐碎,但当时不告知就是瞒报,会有欺君罔上的罪责。”张铁宝说。

  当然,康熙也并非所有朱批都简洁,曹寅病重,李煦为曹寅病重请皇帝赐药的奏折,康熙的朱批洋洋洒洒一大段。曹頫上一个请安折子,康熙也朱批了很多话。曹頫奏江南蝗灾情形,康熙也有一段朱批。

  张铁宝认为,皇帝朱批奏折是根据不同事情进行批示。如果皇帝认为没有必要发指示另行处理,就写“知道了”“是”等简洁的话,但若还有其他事情要办,他就会一一写明,所以朱批的内容也跟奏折内容有关。

  除了与曹家有关的奏折,康熙批复其他奏折时是怎样的呢?其他皇帝也会说“知道了”吗?记者在南京图书馆找到了《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选》(简称《真迹选》),分三册选用了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亲自批阅的朱批奏折。

  康熙真的很爱批“知道了”

  记者发现,在收录的90件康熙朱批奏折中,苏州织造李煦等人的小密折比较多,有25件康熙都写了“知道了”的朱批。

  如李煦奏报接任两淮盐差日期并进贡冬笋折,写道:“今秋奉旨,兼受两淮盐差,愈深感激……并有冬笋糟茭白进呈……”康熙的朱批是:“知道了。凡苏州来的各行人等,倘有多事者,尔察明即当奏知,不可少懈,不时访访才好。”(注:奏折原文无标点,编书者加)

  又比如李煦奏请圣安并报扬州冬雪粮价及进呈晴雨册的折子,康熙的朱批还是以“知道了”打头,后又写道:“尔亲手写的折子,打发回去,恐路中有所失落不便,所以不存了。尔还是打听是什么话,再写来,密之,密之,密之!”

  年羹尧为妹妹封贵妃谢恩,雍正帝朱批“知道了”

  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在《真迹选》中,记者就看到了年羹尧为妹封贵妃谢天恩的折子:“……奴才妹妹蒙圣恩册封贵妃,一家荣宠……叩头谢恩……奴才惟有益加勉励小心谨慎……”

  不过,雍正的批复看上去有些“不解风情”:“知道了。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

  记者留心数了一下,在《真迹选》中选录的69件雍正朱批中,雍正只有8次朱批“知道了”,其余多是“卿所奏,朕皆知矣”“览卿奏之矣”等话。从朱批中看得出,雍正勤于政务,批阅奏章的文字多,内容丰富,有的多达三四百字。

  清代奏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都是由雍正完成的。雍正朝以后,奏折经皇帝朱批后,在发还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军机处抄录一份,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存案备查,称为“录副奏折”,简称“录副”。雍正朱批大量为行书,也有行草夹杂之作。

  而与雍正相比,乾隆虽墨宝较多,《真迹选》中也只收录了56件。乾隆御批文件的字数,与雍正相比也少得多,多是一两句话。他的朱批中也出现了“知道了”。

  朱批和皇帝的文化、经历有关

  历史专家马渭源说,不同皇帝批复奏折不同,除了与奏折内容不同外,跟皇帝的个人文化程度和经历多少有关。

  从历史上的帝王来看,一般开国皇帝相对文化程度低,到了后面即位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一般在第三代、第四代稳定以后,朝廷各方面的制度形成一定规矩。

  就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来说,对他们奏折写朱批的不同“风格”,马渭源做了这样的推测:

  “康熙好学,很多规制都是康熙时期定的。当时也没有规矩定怎样批阅奏折,他人比较聪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但因为事情处理比较多,所以批复奏折可能会相对简单一些。而雍正是篡位的,他的内心是很虚的,对书面的东西比如奏折,要做比较详细的考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所以奏折的朱批也会非常多。再看乾隆,他其实人比较懒,文化程度不高,但凑个热闹,装作很有文化水平,他的文才是被后人吹捧出来的,所以批阅奏折字数少就不难理解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