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电视剧一向以题材特珠性、故事神圣性与人物英雄化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曾经涌现出《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沂蒙》以及《我的兄 弟叫顺溜》等优秀电视剧,在重温革命精神、鼓舞民族志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巨大的商业诱惑也催生出另类抗战剧——在近日荧屏,弥漫着依靠离奇武 侠、后院“宫斗”与无聊耍宝等博人眼球的各种抗战“神剧”与“雷剧”,且大行其道,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观众视听。不过,乱象之下,仍有一批创作态度较为端正 的抗战正剧,如《民兵葛二蛋》《战火大金脉》《上阵父子兵》《出生入死》《零炮楼》《铁血壮士》《我的抗战》等,还有刚刚热播的《火线三兄弟》。
“民众”抗战与底层叙事
《火线三兄弟》以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讨生活的普通民众由自发到自觉抗战为叙事主线。故事脱离了宏大叙事的老套,“戏往下沉,人往下走”,剧中的 事件与人物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人一事之真实,而是在历史大背景下把镜头对准一批无名英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时代巨变中无法被人铭记但却发挥了巨大力量 的普通民众。
没有了诸多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的约束,故事叙述倒显得更加活泼。从战场归来的田大林因为目睹战友们全军覆没与老钱被自己误杀带来的双重痛 苦,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并背负着深深自责,一度握不住枪,连正常的人际交流都变得困难。无意中救下地下党员老崔的“平春楼”二厨田二林,原本只会做中 国菜,却稀里糊涂以日本“福田料理”前台主厨的身份做了地下党的卧底。老三田三林背着老娘从山东老家逃难到北平,由一个小混混迅速蜕变为北平第一大帮会梁 家帮的掌门。田家三兄弟无一完美——要么活得挣扎,要么活得尴尬,要么痞气十足,总之,这不是典型的“高大全”式英雄,而是几个无名小人物。正如此前《亮 剑》《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剧中的英雄形象,他们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在民族危亡时刻,正是这样的草根英雄,参与了历史的悲壮书写,从而为剧中的 底层叙事涂抹上浓重的民间色彩,也成就了一个好故事。
叙事立场的明晰
在抗战剧中,无论人物身份与故事情节如何复杂,叙事的立场和态度都应该是明晰的,不容含糊,它呈现的关系是侵略与反侵略、善与恶、正与邪的较 量,由此引伸出一系列救亡图存、惩恶扬善、正必胜邪的精彩故事。《战火大金脉》中的鲁有道和孟玉琨、《上阵父子兵》中的乔日成、乔群父子都是为国恨家仇而 走上抗日道路的,而《火线三兄弟》中的三位主角虽然道路不同、性格各异,但是最终殊途同归。田大林为了给死去的战友老钱报仇,不断狙杀鬼子;田二林则在目 睹邻家三妮儿被鬼子刺死后萌生了加入地下党的念头,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强战士;而田三林尽管混黑道,一心要出人头地混成“爷”,但是传统的忠孝节义与民族情 感也深深影响着他,尤其是当心爱女人死在日军屠刀之下自己却无力保护、娘和兄弟也身陷险境,忍无可忍的他最后和大哥、二哥一道走上抗日道路,共同书写一曲 “打虎亲兄弟”般的草根传奇。
在这种叙事结构中,日本人及其走狗势力扮演了始盛终衰继而被毁灭的角色,而由弱至强的正面角色无论来自什么行业——厨子、痞子、老兵、大家闺秀,还是学生、地下党员等,最终大家为了共同的抗日使命,为了国仇家恨,团结一起,形成一股强劲的排山倒海之势。
“家国同构”的叙事主题
在《火线三兄弟》中,“家国同构”的叙事主题贯穿始终,“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的家国理念也影响着三位主要人物。这一重大主题早已有之,《人间正道是沧桑》即是这方面的典范,在抗战电视剧中,除了《火线三兄弟》,《战火大金脉》《上阵父子兵》也无不如此。
首先,三兄弟的相遇就是几经延宕、刻意设置的高潮段落,喻示着从分裂走向团结的艰难。在《火线三兄弟》中,兄弟之间几次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比 如三林带娘去北平途中,路遇梁家大小姐无意中撞伤老大,但是在帮助推车的过程中居然无缘相认;三林到北平后,多次到“平春楼”寻找二哥未果。直到第5集老 二、老三才相遇,继而拖延到第7集时三兄弟才真正全部团聚,这不断延宕的相遇与团聚不正是与作品叙事密切相关的“家国同构”主题所主导的吗?家族团结是国 家团结的前提,这正是编导用心之所在,也为最后的大结局——三兄弟合力战胜强敌做了最充分的叙事铺垫。
其次,三兄弟和母亲团聚之后,尽管个人所走道路不尽相同,但是始终在母亲教导下团结一致,具有强烈的家庭凝聚力,母亲这个角色虽然有时顽固,身 上有着旧时代留下来的一些封建陋习以及保守观念,但是她识大体、知荣辱,始终把民族大义放在首要位置。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导之下,三个儿子更加坚定了抗日 救国的人生志向,且不说老大、老二的政治觉悟,老三一句挂在口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最终使其由痞子英雄走向革命英雄。
当然,与最近热播的抗战剧类似,《火线三兄弟》也呈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叙事窠臼——故事叙述离奇化,人物塑造传奇化。如田大林的独行杀手、二 林的地下党卧底与三林的黑帮大佬身份,无不沾染上刻意拔高的意味,叙述中时而流露的喜剧色彩也让人不时“出戏”。另外,人物造型与服装设计似乎也该更加细 致一些,如田大林自从战场归来穿上礼帽、风衣之后直到第22集叙事过半才改变行头,田三林自从穿上毛领大衣就一直撑到了第23集,这似乎都有违叙事真实 性。尽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最近以《火线三兄弟》为代表的一批抗战正剧仍然可圈可点。相比那些抗战“神剧”或抗战“雷剧”,笔者认为,在有关中国人民抗战 史的影像表述上,历史的严肃与沉痛以及民族精神不可以“戏说”,抗战剧应该正视历史,“正说”抗战,我们呼吁更多的抗战正剧精彩回归。《荀子·乐论》所 言,“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我们理应以抗战正剧树抗战“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