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朱塞佩·威尔第,1813年10月9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马所辖布塞托市附近的伦高勒,1901年1月27日在米兰逝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大师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28部歌剧,其中的《弄臣》(又译《利戈莱托》)、《茶花女》、《假面舞会》、《阿依达》、《奥塞罗》、《法尔斯塔夫》等迄今仍是全世界歌剧院上演率最高的经典之作。据Bachtrack网站所作的统计,在2012年全世界上演场次最多的前十部歌剧中,《茶花女》和《弄臣》分别位居第七和第九位。
被音乐学院拒之门外
威尔第的父亲在偏僻的小城里经营一家小客店,威尔第在他幼年和青少年时代不仅没有优越家境,也未能像很多作曲家那样以音乐神童的出色才华为自己赢得名声和机会。在他的记忆中,与童年相伴的总是挥之不去的“贫困和阴暗”,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伤害的挫折之一是1832年被米兰音乐学院拒之门外。据研究者的考察,威尔第未能通过米兰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年龄已经超过学院的规定,同时,他在钢琴演奏方面的表现也未能给主持考试的院长弗兰切斯科·巴希利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威尔第被认为“不适合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65年后,当米兰音乐学院希冀以闻名全球的歌剧大师朱塞佩·威尔第的大名为其命名时,遭到这位大师的断然拒绝,可见青年时代的伤痛是何等难以忘怀!
对于今日的很多人而言,不能进入音乐学院接受正规而系统的音乐训练和学习几乎意味着与成功的音乐生涯无缘,但像威尔第这样坚忍不拔的天才,通过拜私人老师学习以及刻苦自修,不仅掌握了歌剧和音乐创作的扎实技巧,更通过多产的创作而使自己的才华不断走向成熟。
多产的音乐大师
与前辈作曲家多尼采蒂一生写出65部歌剧相比,威尔第28部歌剧的创作数量似乎不足为奇,但威尔第在进入艺术成熟期之后的创作水准以及在多部杰作中达到的表现情感世界和揭示人性的深度,则为前辈作曲及所不及。威尔第的音乐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意大利歌剧发展的宏伟巅峰,使得意大利歌剧成为19世纪与瓦格纳乐剧对峙和辉映的璀璨艺术瑰宝。
1851年3月11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的《弄臣》,是威尔第创作中期一系列辉煌杰作的第一部。这部取材于雨果的戏剧《国王寻乐》的歌剧有着后世评论家所说的“大胆到极端的题材”——剧中主人公弄臣,这种与我国古代宫廷弄臣邓通、李延年以及和珅相对应的人物,有着畸形的身体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正如威尔第传记作者芭芭拉·麦耶所指出的,他“是自我欺骗和信仰的受害者,作为个人,他通过对强权的极端迎合来保护自己的完整性,把私人空间当作个人世界来捍卫……他通过人格分裂来逃避可憎的世界和自己的不幸。”这样的题材,不仅对于当时的演出审查机构,而且对于观众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当观众被时而激越、时而欢快、时而悲戚、时而暴怒的音乐引领,最终走向那由诅咒和天意注定的难以逃脱的凄惨结尾时,为同情的眼泪所浸泡的心灵同样会意识到,这种体验是一种何等丰盛的歌剧飨宴!这已完全不再是能够以平常心态轻松面对的娱乐性艺术,而是深深吸引参演者和观听者高度投入的艺术创造。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这部创作于一个半世纪前的作品、使得发生于久远的16世纪曼图亚宫廷的故事跨越时空,新颖逼真地呈现在今日观众眼前。沉浸于剧情中,走进弄臣的内心世界,我们或许不无惊恐地从中发现自我以及身边芸芸众生的影子——那些为生活和职业所迫而逢迎他人、为人性中恶意和阴暗因素所驱使的人,难道不惧怕那最终将要到来的可怕报应?
1853年3月6日在凤凰歌剧院首演的《茶花女》,作为威尔第创作中期的另一部杰作,之所以能迅速征服欧洲和世界各地的观众,除了小仲马的小说所提供的感人素材,音乐对女主人公形象的诗意提升、对爱情的热烈赞颂以及对笼罩全剧的悲剧感的强化,都是最关键的原因所在,也是使它能让各种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深受吸引、为之唏嘘落泪的原因。
后世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虽然为威尔第以《法尔斯塔夫》结束自己的事业而深感遗憾,但在这位眼光挑剔的后辈同行看来,像《弄臣》中的“女人善变”这样的咏叹调,比起和威尔第同年出生的瓦格纳“四联剧”中“辞藻华丽的滔滔不绝”,有着更多的内涵和创新。这首自问世以来深得男高音歌唱家青睐的名段,由于人们听得太多,或许很难认真地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和创新因素,而一旦进入整部歌剧完整剧情的语境,这一精彩片段所具有的原初感染力便会重现。这首咏叹调出现在《弄臣》第三幕开始后不久,在它之后,威尔第泉涌般的乐思继续将最美的旋律赋予剧中人物,公爵、玛达莱娜、吉尔达和弄臣的四重唱成为古往今来所有歌剧四重唱中最脍炙人口的名作。
1870年应埃及开罗歌剧院之邀创作《阿伊达》时,57岁的威尔第在音乐创作上不仅没有显示出灵感枯竭和创造力衰退的迹象,反而有了更大程度的自我超越和突破。他打破了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以音乐推动剧情的发展,并且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尽管在创作上有如此多的突破和创新,但威尔第出于对自己民族音乐传统的尊崇和掌握,并没有迷失于瓦格纳的“交响化风格”。剧中第三幕阿依达的咏叹调“噢,蔚蓝的天空”,散发的仍然是意大利音乐的浓郁芬芳,打动观众肺腑的是最朴素亲切的对故国家园的怀恋与思念之情。
在歌剧之外,威尔第最受欢迎的作品是完成于1874年、同年5月22日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米兰圣马可教堂首演的《安魂曲》(全称为《安魂弥撒》),那场演出成为意大利举国轰动的盛事。威尔第同时代的指挥家和钢琴家汉斯·冯·比洛称这部作品是威尔第“最后一部披着宗教外衣的歌剧”,这种说法其实未必不是对威尔第杰作内在特征及不朽价值的认识——它不仅是同贝多芬的《庄严弥撒》等并驾齐驱的19世纪最伟大的宗教题材合唱杰作,而且在情感、内涵及价值上超越了宗教,成为人类伟大精神的赞美和体现。在自16世纪至今产生的约1600部《安魂曲》中,威尔第的《安魂曲》是上演最频繁的作品之一。
《简明牛津音乐词典》中“威尔第”词条的这样一句评价或许可以代表被广泛认可的对这位大师的正面评价:“威尔第作为举世不过二三位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他的本质是率真、高尚、热烈,从《纳布科》到《法尔斯塔夫》始终如一。”(王纪宴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