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孩子们,让我们关上灯吧,爸爸要给你们讲几个可怕的故事了……”这是《西方文明另类历史》一书中,作者介绍童话诞生时所用的开场白。
现代人说起童话,总是觉得温情脉脉。其实,可怕、恐吓小孩、警醒少女——这才是童话故事诞生的初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应该就是“黑童话”。
初期的童话都是黑童话
现代童话故事几乎都是大团圆结局,都有一个“happyending”。但是童话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曲折的情节和阴森的结局。最老的童话,已经经过了2500多年历史,比如“灰姑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在经过了700多次改编后,“灰姑娘”才最终变成了现在这样毫无血腥感觉,甚至还带有一些柔情的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童话故事得益于两个人,并非我们所常说的格林兄弟,而是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法国人。最开始是一位意大利人,名叫乔姆巴蒂斯塔·巴西尔,他写过一本名叫故事集的书,用西西里一带的方言编成的50篇故事,发表于1636年。这本书被称为《五日谈》。另一个法国人查尔斯·佩罗特则于1697年发表了一本故事书,里面有8个小故事。令人吃惊的是,其中7个都成了经典故事:“灰姑娘”、“小红帽”、“蓝胡子”、“穿长靴的小猫”、“睡美人”、“钻石与青蛙”和“大拇指”。这些故事都充满了血淋淋的情节,尤其是“蓝胡子”,更是充斥着血腥、暴力和不信任。
但是在后来的数百年间,这些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已经面目全非。据《西方文明另类史》的作者称,这是因为所有的童话编辑者一向都是随便改动故事的,在他们看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孩子。
我们现在常常在儿童故事碟片中听到的“三只小熊”的故事,就经历了各种改编。这个故事最初出现时是为了警醒那些不乖的小孩,而且在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中,那个金发小姑娘其实是一个牢骚满腹、无家可归的老妪。经过了将近100年的时间,她‘变’成了一个满头金发的小偷。英国桂冠诗人罗伯特·萨雷在1837年出版了他自己的版本,其中道德取得了胜利,因为喜欢偷盗的老妪被抓住了。萨雷的版本出版以后10多年,一位编辑将故事中的老妪改成了银发女郎,因为他认为,各种故事中有了太多丑恶的老太婆的形象。银发女郎在1918年又变成了金发小偷,因为编辑者们认为,应该吓唬一下小姑娘们,告诉她们不要随便到陌生人的房间去。就这样,专门吓唬小姑娘的童话故事从此产生了。
同样的故事还有“小红帽”。在1697年查尔斯·佩罗特的版本里,同样是讲一个天真美丽的姑娘被狼骗了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猎人回来把大灰狼的肚子剖开,把小红帽和外婆从大灰狼的肚子里救出来,只是倒霉的小红帽被吃了,而大灰狼逃之夭夭。佩罗特在故事的结尾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人们经常看到,一些小孩子——特别是一些脸蛋生得很漂亮,身材也很好看的姑娘——她们总是不小心,什么人说的话她们都信。”他还说:“最危险的狼,就是那种文质彬彬、温柔浪漫和模样可爱的狼……这些狼喜欢在家里接待女士,也喜欢在街上向小姑娘问好。”
至于“蓝胡子”,它在变成格林童话的时候就被很多人抨击其中的血腥和色情的场面,尤其是“蓝胡子”的牢狱里,关着他众多前妻的尸体,无一不是血淋淋的,书中的描写即便是在今天也会被归为限制级。“蓝胡子”,最终能够被改编成一个童话故事,真是让人很难想象。
童话的出现意味着民族觉醒
事实上,童话故事的兴起往往是一个民族觉醒的标志。所谓真正的童话出现,往往是在文明社会才会有的现象。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儿童文学的人,将童话故事称为是滋养全人类心灵成长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童话出现之初都是“黑童话”,是因为在中世纪的欧洲,孩子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而是被当作小大人来看待。因为居住条件很差,孩子们从小就看到很多醉酒的丑态、游手好闲的人、打斗等,他们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双手沾满鲜血,在厨房里开膛破肚、剥皮取脏,用动物做一顿美餐。而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传统社会中,儿童是被漠视的,甚至成年人认为,儿童太像小孩子就不是好孩子。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詹丹在接受采访时就称,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对儿童的最高评价是“少年老成”。《世说新语》中写的小孩子,凡是成功的、优秀的小孩子,都是像成年人一样。而且默认具有成年人的思维和成熟度的孩子才是值得一写的。所谓“童心”也是贬义词——在汉代作品中提到“童心”指的是人“无成人之智,有儿童之心”。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根本不可能有给儿童看的文学作品。比如《千家诗》也是从成人的作品中挑选出来一批看似适合儿童的作品合集。而在欧洲,也没有专门给孩子看的童话,大部分都是民间故事。
直到安徒生童话集,才开始有了专门的文人童话,但也并非全部,比如安徒生的《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就是民间故事,而《丑小鸭》就可以称为文人童话。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创作文人童话,但初期也是阴暗的黑童话,比如王尔德,可以算是文人童话的先驱之一了,他创作的各种童话就有非常阴暗的情节。爱伦坡也写过各种童话,更是情节阴郁,甚至连光明的结尾都没有。很多时候,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从文化的解读上也并不那么温暖,比如马克·吐温写的《哈克·贝利历险记》被海明威称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是第一部用美式英语写的作品,其中加了很多黑人的土语。整部小说虽然感人,但是并没有那么多人性的温情,直到被改编成电影和动画连续剧后,才显得温情脉脉。西方世界中,真正的“正能量”温暖童话直到上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
其实,一个民族的成长与儿童地位的确认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不把儿童区分出来,就不能把成年人区分出来。而在中国,即便“童话”这个词,也是“五四”以后才出现的——是从日语中音译过来的,是“五四”时期对儿童自由精神的追求。那一时期的中国很多作家都进行过儿童文学创作,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以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写的散文。包括茅盾也改编过神话故事。直到那时候,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
那些被改编了的童话
1、魔笛
原版的故事里,那个村庄鼠患泛滥。一个身穿七彩布衣,手持魔笛的男人前来,提出要帮村庄消除鼠害。村民同意,如果真的实现,则愿付出巨大的代价。那男人实现了。他吹奏起魔笛,驱赶了群鼠。但当他回来索要报偿时,村民反悔。笛手决定驱赶孩童。在后来很多版本中,笛手驱赶孩童进入村外的洞穴,有一位村民最终同意付出报酬,他也归还了孩童。而在阴暗的初衷里,笛手引导孩童入河,除了一个掉队的瘸腿小男孩,其他都淹死了。
2、小红帽
《小红帽》在不同时代经历了不断改编,最初是训诫女孩贞操的重要。后来在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突出女性的顺服和父权,宣扬维多利亚时代欧洲家庭生活规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漫画家弗雷德·艾维利把小红帽变成舞娘,在“落日脱衣夜总会”的舞台上甩去披肩,丢掉篮子,劲歌热舞,台下的大野狼看得血脉喷张。同时代幽默大师詹姆斯·瑟伯尔笔下,小红帽精明强干,两手叉腰冷眼看着躺在床上的野狼,配文是:现在要欺骗小女孩可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每个时代都赋予了小红帽光怪陆离的外衣。美国作家凯瑟琳·奥兰丝汀在《百变小红帽》一书中追溯了这则童话300年的演变,童话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不同的“小红帽”展现了所处时代的不同价值观。
3、海的女儿
迪士尼版本的《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变成人和王子结婚了。但在安徒生的最初版本里,人鱼公主目睹王子和公主结合,绝望地离开。因为魔咒中,只有用剪刀刺死王子,她才能获救。她没有照做,而是跃进大海,悲伤地变成了泡沫。后来,安徒生对童话做了修改,新的结尾中,她没有变成泡沫,而是成了上帝的女儿。可无论如何,她依然死去了。
4、白雪公主
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原始的童话版本中,皇后要求当晚食用白雪公主的肝脏!另外,白雪公主并没有因为一个充满法力的吻醒来,她被带回了城堡。至于白雪公主“尸体”的用途并没有交代,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在格林兄弟的版本中,故事结尾,皇后被迫穿上铁靴,跳舞至死。
5、侏儒怪
这则童话的修改版本不是出于净化丑恶的初衷,而是更加恐怖。在原始故事里,侏儒怪帮助一名濒死的女孩,将稻草变成金子供她看病。但他要求女孩交出她生的第一个孩子作为报偿。当这天来临,女孩不愿交出孩子,侏儒怪告诉她,如果能猜出他的名字,也能放过她。女孩记起了以前在火堆边无意中听到侏儒怪的呻吟,答出了他的名字,侏儒怪火冒三丈地走掉了。改编后,结尾变成侏儒怪肆意践踏和撕扯自己的左右臂膀而死。
6、杜松林
小男孩妈妈死去了,继母对他不好,但是小男孩和继母生的妹妹相处得很好。继母因为小男孩的爸爸有了外遇就把小男孩杀死,做成汤让他爸爸吃了。妹妹把小男孩的骨头收集起来埋在他妈妈种的杜松树下,小男孩变成了一只鸟,后来杀死了继母,把继母做成了汤,让爸爸吃掉了,爸爸还说“肉太老了”。最后小男孩和妹妹还有爸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7、灰姑娘
现代灰姑娘故事里,美丽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后母的两个女儿也嫁给了两名伯爵,大家相安无事地生活在一起。这个故事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是关于斯特拉博的女人罗德庇斯。这两个故事除了水晶鞋和南瓜车,其他都很类似。而格林兄弟将美好的寓言转变成阴森的罪恶:在这个版本里,后母的两个女儿削足适履,以哄骗王子她们才是所要寻找的。鸽子啄出她们的眼睛来警示王子。后半生中,后母的女儿成为瞎乞丐,而灰姑娘在宫廷里庸碌地消遣着时光。记者姜澎
黑童话电影:向童话诞生的那段历史致敬
记者 唐闻佳
2013年最新上映的《韩赛尔与格雷特:女巫猎人》延续了好莱坞这些年对黑童话的独特情感。该片邀请了《谍影重重》的新任男主角杰瑞米·雷纳与“邦女郎”杰玛·阿特登担任主演。两人饰演的兄妹是以猎杀邪恶女巫为生的职业女巫猎人,全剧毫不吝啬血腥、诡异、黑暗的场景,在美国被打上限制级,少儿不宜观看。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成为又一部为黑童话电影爱好者追看的新剧。实际上,丛林小兄妹韩赛尔与格雷特的故事正是改编自世界经典童书《格林童话》。原来的童话中,韩赛尔和格雷特被森林女巫抓住,女巫逼迫他们为自己生火砍柴,还想要吃掉兄妹俩,但最后却被这两个聪明的小孩推入了火炉中。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5年后,韩赛尔和格雷特长大了,成为真正的女巫猎人。
从欧洲电影圈到好莱坞,对《格林童话》的黑色改编热情由来已久。最经典的两个故事莫过于《白雪公主》与《小红帽》。
回顾《白雪公主》的荧幕历史,从1902年被搬上电影荧幕至今已有25部电影问世,其中,2012年就有4部:《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魔镜魔镜》、《白雪公主与猎人》、《白雪公主斗牛记》,这些电影中,白雪公主都“转世投胎”,告别了贤良淑德受气包的形象,有的在猎人的调教下拿起武器对抗邪恶的皇后,有的在强盗小矮人的帮助下,从皇后手中夺回王国。
相比之下,《小红帽》的多个电影改编版本更加跌宕起伏。比如,最新的华纳兄弟版本中,小红帽所在的村庄不断有人被杀,先是小红帽的妹妹,然后是富二代的爸爸,结果发现,凶手是小红帽的爸爸——他是个狼人,因为发现小红帽的妹妹是小红帽她妈与富二代他爸的私生子而失控,狼人爸爸誓要把小红帽变成狼人,一场关于背叛、暴力、邪恶的恶战就此展开,电影人为此还起了一个夺人眼球的新标题《血红帽》。
我们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阿拉丁神灯》等童话都有黑童话电影版本。这种对童话故事的黑色演绎,与充满美好、希望、色彩斑斓的传统童话正好互为反衬。他们有个统一的特点,即“儿童不宜”,有人说,这是成人以童话形式对世界的反讽,也有人说,这仅仅是电影低迷时期好莱坞的救市良药,“难以逃脱肥皂剧的本质”,不过,也有诸如《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站出来说,其实童话本身就是有些黑色的,一代代人改编的黑童话电影只是向这段童话的诞生历史致敬。
许多人说,如今众多黑童话电影是“黑暗血腥版格林童话”,这话说对了一半。电影人为何频频选择取材格林童话改编成黑童话电影?这是因为《格林童话》或是黑童话的始祖。
格林童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童书,不过与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等不同,后者都是个人的文学创作,充满着世界美好的情感抒发,而格林童话则是格林兄弟搜集编撰的民间故事,原生态色彩浓烈,体现时代的风貌与道德观,其中不乏邪恶。《格林童话》的德文原版叫《儿童与家庭故事集》,1812年第一版问世,1857年出到第7版,中国读者看到的格林童话基本都是从这最后一个版本翻译过来的。格林兄弟为什么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不断改写修订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要让这些故事更适于“儿童与家庭”。
在格林兄弟的时代以前并不存在所谓“童话”,也就是专门给孩子读的故事,因为社会根本没有“儿童”的概念。很多学者都指出,童年是工业革命后才“被发现的”。在此以前,儿童存活率很低,活下来的都是“小大人”,早早就担负起传宗接代和养家糊口的重任。工业革命使人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带来中产阶级和一个个小家庭,儿童这时才被注意到,童年阶段的特殊需求,比如玩耍和教育,也越来越得到认可。格林童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原始版本的格林童话和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有很大区别。比如,在《睡美人》中,沉睡中的公主不是因为王子的深情一吻苏醒过来,而是惨遭亲生父亲(国王)的强暴,并在9个月后生下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婴儿吮吸她的手指,把那块使她沉睡的亚麻纤维吮掉了,她才醒来。《白雪公主》里狠毒的皇后不是她的继母,而是她的生母;白雪公主死而复生的过程也相当惊人——王子太爱白雪公主了,见不到她就茶饭不思,所以走到哪儿都让仆人们抬着她的棺材跟着,终于有个仆人受不了了,打开棺材,把白雪公主举起来说:你这个死了的女孩,让我们一天遭够了罪,一边说一边在白雪公主后背一阵乱拍,那片毒苹果被拍了出来,白雪公主得以复活。
性、乱伦、恋尸、母亲杀孩子……这样的故事的确不太适合儿童,所以格林兄弟进行了删改。不过,为了表现受害者的苦难和恶棍的邪恶,他们仍然保留一定程度的暴力情节,即使最后的版本今天看来仍然血腥恐怖。
不过,黑童话之所以吸引大批拥趸可不仅仅是因为场面阴森、画面血腥。实际上,自从好莱坞怪才导演蒂姆·波顿对童话进行黑色演绎,就将黑童话电影定位于一种独特的电影叙事:童话风格、场面黑暗、故事动人。感人至深的《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断头谷》等都是典型。在此期间,电影人亦毫不留情地把人类的愚蠢、世故、虚伪、自私投射在童话中。或许,这正是黑童话电影吸引成人观看的重要原因。
原标题 [揭童话诞生初衷:最早是用来吓唬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