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国画大家,冯远的生命中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今,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的冯远,谈起那段传奇般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脱胎换骨的知青生活
1969年5月,16岁的冯远初中毕业,下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上海来到北大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冯远与大家一起住进了毛坯房的宿舍里,一住就是八年。劳动之余,冯远读了很多世界名著,并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他自编连环图画,反映知青的火热生活。一天,他用春耕题材创作了一组四张图的画作,内容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积肥拾粪、春耕等。他偷偷地把作品寄到省报。半个月后,黑龙江日报辗
转打到连队一个电话,向连队梁指导员了解冯远的政治背景、出身表现,梁指导员的回答让这次电话政审顺利通过。又过了半个月,连队收到了黑龙江日报,在农村版上有四幅画叫《春耕组图》,作者就是冯远。报纸里面夹带两封信,一封信聘冯远为黑龙江日报农村版美术通讯员;另一封是写给农场领导的,希望他们以后把冯远的创作时间作为工时计算。知青们看到冯远的作品上了党报都很兴奋,一帮人就把他抛到空中以示祝贺。冯远深深地感悟到:学习艺术,爱好绘画是可以获得人们尊重的。
从那以后,冯远坚定了走绘画艺术道路的信心。“八年知青生活,我是带着脱胎换骨的心态去做事。在那里我学会了自食其力,懂得了人与人的交往,初步了解了社会,尤其是看书学习,自学绘画,为我后来上学,以至于从事各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植脚下的沃土
1977年恢复高考,冯远欣喜若狂地连续报考了两次。
一次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另一次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最终都没有成功。
后来,在一次美展上,冯远结识了著名的山水画家宋雨桂先生。他破例用一个招收工人的指标把冯远从黑龙江跨省调到当时的辽宁省文艺创作办公室,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文联。
一次出差,在从沈阳到北京的火车上,冯远正在潜心修改连环画的稿子,恰巧被对面坐着的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著名油画家朱乃正看见。两天后,在白塔寺一个非常拥挤的小房间里,经朱乃正引见,冯远又见到了两位艺精德高的夫妻画家——周思聪和卢沉。他们分别给他画了一张小画,而且一笔一画教他,国画应该怎么起稿,怎么上墨,怎么着色……能得到这两位著名画家的悉心指点,冯远欣喜万分。
一年以后,浙江美术学院首次招收研究生。与此同时,在上海的一个展览会上,有人给冯远介绍了浙江美术学院著名的画家方增先,就是他后来的研究生导师。后来的故事很曲折,但最终在年底,冯远接到了浙江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到了学校以后才知道,他的录取来之不易,是方老师和学校领导以及当年他的老同学,到省招生办为他沟通、争取,他才有幸成为第一次恢复研究生考试录取的学生,他的考号是0001号。
在登上南下的列车去学院报到的那一刻,冯远暗暗发誓:告别了黑龙江,告别了辽宁曾经帮助过他的师长和朋友们,他将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这片沃土。他要表现人,表现人改变自身命运的这种奋斗的历程……这将成为他艺术
创作的一个主题。
“只要我们的心真诚,爱执著,坚定不移地植根于脚下的这片沃土,追随着心中的召唤,那么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冯远如是说。
●在艺术创作中诠释人生谈及作品,冯远首先介绍的是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逍遥游》。当时,他研读了西方当代绘画中的创作理念,并尝试用中国绘画的泼墨来表达一个哲学概念。这件作品就是表达作为人在追求自由境界的同时,在自由和不自由这一对矛盾中间寻求一条出路。所以他取名《逍遥游》,画面融入了现代绘画构成的理念,形成某种对称和一种平面展开的效果,以一种深色的景致表达鹏鸟由远而近飞翔的过程。
《今生来世》是冯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情节非常简单,表现的是在收获季节,藏民们要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作品色彩斑斓,浓缩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用今生表示我们现世的情怀和状态,而来世是人们在理想中追求的一种未知。他通过对现实生活一个简单细节的刻画,来表达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哲学层面上的文化理念。
通过这幅作品,冯远解决了几个问题:第一中国传统的绘画笔墨是能够承载多人物宏大叙事的场面的;第二中国绘画,尤其是水墨写意画,要获得创新发展,引入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途径。第三,他解决了人物画写意的笔墨
和具象的造型两者表现的关系。第四,他试图在不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上突破传统人物画程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对此他自谦地说:“目前还没有完全达到想象中的状态,应该说正在探索过程中,《今生来世》只是我的一个阶段性作品。”
冯远坦言,在文化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担任领导的角色,让他不仅能博览古今文化瑰宝,同时也给了他涉猎各种艺术门类的机会。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是每一位艺术家都可以得到的。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让他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