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风问题

//m.zimplifyit.com 2013年08月12日10:16 来源:《红旗文稿》

  文风问题不仅是一个人的语言风格问题,而且与文化、民族、国家的未来密切相关。当前,不良文风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术研究和思想理论的健康发展。本期关注集中讨论了当前学术界的文风问题,对其中存在的症候——“洋八股”、“华而不实”、“大而空”等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

  文风问题反映的是思想贫乏的问题

  ◎ 贺绍俊

  跟风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顽疾,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跟风上。今天我们谈文风,千万不要把它搞成一个跟风的事情。

  首先,不要把文风当成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来对待,以为从形式上改变就可以了。文风问题看上去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其实背后所反映的是思想贫乏的问题,只是这种思想的贫乏用形式主义的东西掩盖了。反过来,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又会遏制思想的创新。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体现在文风上就是党八股、学八股。党八股、学八股遏制了思想的创新,一些很有思想活力的学者,就因为陷入到这种文风的陷阱中,思想也慢慢被腐蚀。党八股、学八股是当前日益僵化的学术体制种下的果实。生活在这样一种学术体制下,就不得不变得学八股起来,因为不这样做,就得不到相应的利益,例如,在大学里,如果不发表这样的论文就不能评职称,这是很切实的利益问题,是生存问题。但是从主观来反省的话,我们为什么很轻易地跟着这样一种文风走、跟着这种学八股走呢?是因为我们缺乏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思想,思想贫乏,只能用形式主义的东西掩盖。所以在讨论文风问题时,要反省主观上的原因。文风问题揭示出我们的学术缺乏生机勃勃的思想,真正有活力的思想是任何一种八股都阻止不住的。纠正文风一定不要纠缠于形式,特别不要止于形式。说到底,假如真的有思想的话,形式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假如没思想,就会被形式所统领。应该说,学术界不少人是相当喜欢学八股的,因为有了学八股,没有思想,或者说不必去费劲地思想,仍能在现在的学术体制下活得相当滋润。

  还必须强调,文风问题是一个常态问题,会不断出现。旧的文风问题解决了,慢慢地又会滋长出新的文风问题。因为我们是用文字写文章,而文字是规范语言的一种工具,它将语言规范化,规范的语言才能流传得更久远和广泛,才有利于交流。但文字在规范语言的过程中又会逐渐走向模式化,变成八股的东西。当健康的文风逐渐蜕变成八股式的文风,就会贻害学术,遏制思想,这时候当然要批判和否定这种文风,但不能因为反对这种文风就把过去所有文章一概否定。革命的方式往往就是这种结果。这是有教训的。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一种革命的方式,当然这种革命方式是当时社会形势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当时封建文化势力太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不得不采用革命的方式。但即使如此,仍然留下了后遗症,因为在新文化运动中,完全是以决绝的态度对待文言文,这样一来,文言文的精华转移到白话文中的渠道就中断了,这是很大的遗憾。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文风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学术体制的问题

  ◎ 孟繁华

  文风问题由来已久。毛泽东对文风问题讲得比较多,主要是在上世纪40年代前后。其背景应该和王明有关,这些从第三国际回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具体情况不怎么了解,回来之后乱讲话。另一方面,毛泽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文风并不完全接受。知识分子当时的痛苦、迷茫、个人主义,讲个性、婚姻自由等,在毛泽东看来,老百姓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他因此认为,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文风、思想方式都要转变。怎么实现这个转变?就是走向民间。后来,知识分子到了民间之后,情感方式、话语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有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这样一些作品,把整个文学艺术的话语方式全部转变了过来。那个时候的文学艺术,对实现民族的全员动员所起到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估价都不过分。

  当前文风问题的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现在培养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但规定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一篇文章、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发两篇文章才有资格开题。这是恶化文风的学术体制上的误导。现在的学术杂志很多,每年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但大多是学术垃圾,包括最重要的学术杂志,专业的、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出一些看法的、并且阅读时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文章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思想导致浮躁的文风

  ◎ 王能宪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礼义之邦考辩》,是为去年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中华文化21世纪国际论坛”第七次国际会议提交的一篇论文。这个文章谈什么呢?就是“礼义之邦”很多人用错了,写成了“礼仪之邦”。古籍中没有一处使用“礼仪之邦”的。“义”和“仪”天壤之别,但多年来就这样莫名其妙地错着。到百度查,输入“礼义之邦”,莫名其妙地跳出一行字:“你要查的是不是礼仪之邦”。而且“礼义之邦”这个词条下面大概是70万条检索项,其中大部分是“礼仪之邦”。而输入“礼仪之邦”,检索项高达600多万项。可以说,全社会几乎都把这个东西弄错了,从学者的学术论著到报刊网络,各种媒体都写成了“礼仪之邦”。我在很多场合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一次在全国政协一个座谈会上我也就这一问题做了发言。当时北大的金开诚老师也在场,我曾提出这个问题向他请教。他也认为“礼仪之邦”肯定是错的。在墨尔本的会上,我简单把我文章的观点说了说,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华文化研究会许嘉璐会长说,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也认为我的考证是对的。为什么想到这个文章呢?我想这就是一个学风和文风的问题。导致这样一种浮躁的文风,就是缺乏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思想。连想都不去想,就这么你错我错,大家跟着错。这样一个词语的误用,也是一个时代风气的折射。

  文风的问题,与党风、政风、学风、会风乃至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离开稿子就讲不了话,这里面也有一个文风、学风的问题。现在的领导干部许多都是博士,但不愿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写稿子。因此,党中央重视文风问题,有很深刻、很重要的意义。

  什么样的文风是好的文风?第一点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假话肯定是大家所讨厌的,套话、空话没有意义。第二点就是独立思考,有真知灼见,人云亦云的东西也是大家所讨厌的。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文风的一大问题是对西方话语缺少批判意识

  ◎ 陈 瑜

  文风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个人话语风格和信仰的体现。邓正来有一本书,其中一篇文章和文风、学术意识有关,那篇文章对现在法学界学术话语大批量复制西方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和长久以来我们所持的西方中心主义有很大关联。我们习惯以西方的定义来把握我们的现实,把西方社会及其话语当成一种理想引进和信奉,其实也为别人的话语霸权扮演了共谋角色。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西方范式缺少批判意识。

  对西方的模仿渗透到我们学术的各个领域,比如在音乐研究方面,我们想和西方学者对话,想通过对话获得西方的经验,从而借鉴他们的方法,同时也希望把我们的一些成就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认识我们。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互相的输出是不平衡的,大部分学者在积极使用西方的观念方法,但是我们能提供给西方学界什么样的借鉴?或者说如何让他们来更多地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音乐文化?这方面是有缺失的。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所觉察和警醒。特别是当我们已经发现,西方学者对我们的问题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了解,他们的理论不一定适合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凸现中国自己的声音。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

  改进文风的前提是恢复文化自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