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花木兰非汉家女 或是洛阳巴族人

//m.zimplifyit.com 2013年08月13日10:58 来源:洛阳日报

  核心提示

  电视剧《花木兰传奇》正在热播,该剧是根据《木兰辞》重新演绎的新故事。《木兰辞》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后由宋代河南府(洛阳)法曹参军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因为是民谣,关于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详细记载。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解读,发现木兰的传奇与洛阳密切相关,其故里在今洛阳的嵩县到宜阳一带。

  1 千年相传《木兰辞》

  《木兰辞》这首诗创作的具体年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迁都洛阳后。

  《木兰辞》写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明堂是“天子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接受臣属朝拜的地方。平城(今山西大同)的明堂建成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十月。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秋天,北魏迁都洛阳,重建洛阳城并在东汉明堂旧基上重建明堂。因此,无论是在平城还是在洛阳,木兰见到的天子,应该是北魏孝文帝元宏。

  那么,木兰朝见元宏是在平城,还是在洛阳呢?木兰从军是因为北方柔然的犯边。从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至元宏,北魏与柔然连年战争。元宏即位后,在对待柔然的问题上,稍改拓跋焘武力进攻的策略。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

  在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冬,柔然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再次发动对北魏的战争,元宏任命任城王拓跋澄为帅,举兵迎击,这就是《木兰辞》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珪。

  “可汗大点兵”后,北魏与柔然开战。这次战争持续时间很长,从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冬天到次年春天,十万魏军越过大漠,与柔然决战于漠北,柔然溃败西逃。元宏命令军队退守朔方等镇,进一步加固长城诸要塞。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夏,孝文帝北巡朔方,认为柔然的威胁已经解除。次年,孝文帝回到新都洛阳后,下令远征军班师回洛。此时,距“可汗大点兵”已有十年,这就是《木兰辞》中所说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写木兰从军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等,所谓东市、西市,是京师洛阳的市场,其余北魏城市皆未设市。

  2 木兰本非汉家女

  北魏的军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由鲜卑、敕勒等族勇士组成的世兵;二是军府兵,前身是历次征伐所收的降军,再加上部分主动内附的蛮族,称为营户或者府户,平时耕种自给,战时从军。

  《木兰辞》中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之父,是世兵或府户之兵的成员,而这些都不是由汉人担任的。因此,木兰不是汉族人。

  那么,木兰是什么民族的人呢?她是巴族人。

  巴人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曹操平定汉中,巴人降之,安置巴人于上洛和弘农等郡,弘农郡辖宜阳、新安等县。巴人结族而居,以居住在上洛的泉氏为酋长。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已占领关中和洛阳以西地区,于是巴族酋长泉景言率部投降。

  根据《北史·泉企传》和《周书·泉企传》的记载,泉景元去世后,其子泉安志、其孙泉企,继续世袭泉景元的职务。巴人集团是北魏迁都洛阳前,北魏在黄河之南唯一的军府兵组织。《木兰辞》说:“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木兰朝辞父母,暮宿黄河边,可以说明,木兰的家在黄河南边。从方位和身份看,她只能来自宜阳郡的巴人部族。

  3 木兰曾经当户织

  《木兰辞》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巴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所需布匹能自给自足。《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载,巴人的丝织很发达,其“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名闻天下。

  巴人讲究男女平等,在这里,不分男女,谁有威信,谁就可以做王。因此巴人有诸多的神女传奇,如“巫山神女”“盐水神女”,这体现了巴人对女英雄的崇拜。

  从一个织女到成为将军,没有一个尚武的环境熏陶是不可能的,而巴人历来崇尚勇武,见敌无所畏惧。巴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巴族人善跳巴渝舞。歌舞时,舞者手执剑弩,步伐整齐有力,舞蹈实际上是战斗的演练。而正是这种武舞的演练,使木兰练就了一身武功。木兰屡建奇功,也就不奇怪了。

  4 木兰河边访木兰

  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近年主要是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和河南虞城县之争。但是,这两地的说法证据都不足,其中湖北黄陂从未纳入过北魏版图,显然不能成立。而虞城县等整个豫东地区在孝文帝迁都前,是南朝刘宋的控制范围,也不在北魏版图中,显然也不能成立。

  寻找木兰故里,应该在北魏宜阳郡即今宜阳县、新安县、嵩县寻找,这三个县都有木兰的地名和传说。

  首先看新安县,木兰的传说集中在新安县与义马市交界处的木兰山到青要山一带,这里有三道剑景观。相传木兰从军,路过这里,因杀敌心切,背依木兰山,向北怒射一箭,穿透三个山豁。按照这个传说,这里不是木兰故里,而是木兰从南向北行路过之处。这个传说的合理性是,由此往北就是木兰“暮宿黄河边”的黄河。

  在嵩县库区乡桥北村,有一条河名为木兰沟,又名木兰河,是伊河的一条支流,这里传说是木兰的故里。其依据是,这里属北魏宜阳郡东亭县,是巴人的聚居区。《后汉书》等文献中有巴人傍水而居、擅长舟楫的记载,当代巴人依然如此。而此处为伊河中游,沿河而居,符合巴人的居住习惯。这里木兰花众多,用“木兰”为女孩取名是一个传统。

  在宜阳县樊村乡,也有一条河名为木兰沟,这里也传说是木兰的故里。其依据是,木兰沟附近就是鹿蹄山的主峰半坡山,山上有北魏时期的古城堡,此城堡见于北魏郦道远的《水经注》。而《木兰辞》中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句子,所谓“出郭”指出城,显然木兰的村子实际上是个城堡。樊村的名称相当古老,其来历可能与巴人有关,《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载,巴人有五大姓,樊氏是其中之一,这里可能是北魏时樊氏巴人的一个聚居区。

  我们提出木兰是洛阳人,只是一种学术观点,但它的论据比其他几种说法都充分。《木兰辞》初传于洛阳,最后定稿于洛阳,它叙事明白、风格古朴、思想进步,代表了北魏文学的最高成就。木兰文化是古都洛阳的文化资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