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1941年春天,新四军在盐城成立了一家神秘的金融机构——江淮银行。这是直属新四军军部的第一个金融机构,在战争年代,为稳定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谁是这家银行的行长?这家银行又发行过什么货币?有过哪些故事?由于时代久远,且保密措施严格,如今几乎无人知晓。
今年92岁的陈克秋老人,正是当年江淮银行的金库主任,也是新四军总金库的主任。日前,她接受记者采访,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
夜奔皖南
翻墙逃学跟着姐姐去参加新四军
1921年12月,陈克秋出生在浙江温州乐清一个大户人家。陈克秋的父亲是地方上的开明人士,他把几个女儿都送进了新式学堂,希望她们成长为兼具传统美德和现代文化知识的女性。女儿们不负父亲的厚望,个个品学兼优。但让父亲没想到的是,1938年初冬的一天,四女儿陈克秋和三女儿陈洛涟突然从学校失踪了。
事隔75年,陈克秋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大家都渴望报国杀敌。一天晚上,同在一个学校的三姐陈洛涟突然告诉我一个秘密,她和几个同学准备去皖南参加新四军,马上就要出发。”
陈克秋和三姐相差两岁,两人感情极好,家里人常说她们俩连一粒米都要分着吃。想到姐姐这一去生死未卜,陈克秋忍不住哭了。她当即做出一个决定:“三姐,我也要去……”对于妹妹的要求,陈洛涟不敢擅自答应,她赶紧找几位打算同去的同学商量,最终决定带上妹妹一起去。姐妹俩找到在温州的二姐,要了20块银元做路费。随后,陈克秋姐妹俩和另外五个女孩子,趁着天黑,偷偷翻过学校后门的围墙,奔赴皖南。
一路辗转奔波大半个月,1938年12月底,几个女孩子终于抵达安徽泾县中村,这里是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八中队驻地。在中村进行了半年多的学习后,陈克秋和8个学员到云岭军部军需处学习财会。又学习6个月后,她被派到军教导总队队务处担任会计,姐姐陈洛涟则调军参谋处任职。
北上盐城
新四军在盐城设立“江淮银行”
1940年秋,皖南事变前,陈克秋随新四军机关干部队伍北上盐城。北上途中,皖南事变的消息传来,大家悲痛欲绝。
1941年1月,新四军在盐城泰山庙重建军部。4月,为保证华中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政委刘少奇和代军长陈毅直接领导下,在盐城成立了江淮银行。江淮银行是直属军部建制的新四军第一个金融机构,对外财政经济部与银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陈克秋回忆说,江淮银行成立之初由金融家钱俊瑞坐镇,行长是朱毅,副行长是李人俊。当时的政治指导员是吴志坚,总务科长是李果,秘书是陶涛。此外,还有汤锡英、唐翠英、藏文、金华、麦剑红、周璇、闵之等工作人员。陈克秋当时虽然年纪不大,但也算是老财务工作者了,被委任为银行金库主任,这个金库也是新四军军部的总金库。
1941年4月12日,江淮银行正式挂牌对外营业,当日就投人6万元江淮银行纸币的贷款资金。6月9日又投入3万元,用于调剂阜宁县农机融资之需,刚起步就显现出了抗日货币职能的前沿作用及其优越性。
当时江淮银行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办理农业贷款,用于购买种子、耕牛、小型农具、凿井灌溉。二是向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三是商业贷款,鼓励商人到敌占区城市采购生产、生活资料,活跃根据地市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同时,银行还发放部队部分军需品贷款。
印制抗币
桑树皮做原料印出坚挺抗币
新四军在开办银行的同时,也在盐城开设了自己的印钞厂,印发抗币。
由于经济封锁,筹备印钞厂的过程相当艰难。所需的机器、纸张,主要由地下党从上海等地秘密运来,有一位盐城当地的开明地主,也为印钞厂提供了机器。厂子开工后,时常面临纸张短缺的问题,大家就开动脑筋用土法造纸。先是用稻草来做纸浆制纸,但做出来的纸太软,根本不能印制钞票。技术人员又改用桑树皮和根蒸煮做原料造纸,但由于在蒸煮过程中配比不当,纸张总是无法成型。后来,经过技术改造,终于获得成功。
机器、纸张、颜料、印染技术,大家边摸索边改进,终于在根据地印出了自己的钞票。陈克秋记得,当时印制的抗币,票面分为一元、五元、一角、二角、五角几种。当时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三种:法币、伪币和抗币。在根据地,抗币毫无疑问是最坚挺的货币。
江淮银行自成立之初,就时常面临险境。当时的新四军,遭日寇、伪军和顽军四面封锁,日寇还时常来扫荡。1942年,新四军军部迁移到盱眙黄花塘,随后江淮银行也迁移到了小马沟。再后来,迫于战争形势,银行被无奈撤销。
江淮银行虽然撤销了,但军部总金库还在,继续由陈克秋担任主任。陈克秋跟随三师七团行动,转移到苏中后,又成为苏中军区总金库主任。
“穿金戴银”
新四军军部金库就穿在她身上
陈克秋回忆,当时金库保管的除了法币、伪币、抗币,还有硬通货金条。战争年代,部队随时要转移,纸币通常打成包裹背着,金条则装在一件特制的小马甲里,由陈克秋全权保管。陈克秋一直记得那件马甲的样子:“灰色老粗布做的,看上去很普通,穿起来就知道玄机了——马甲里面有很多口袋,金条就分装在这些口袋里。”
陈克秋把马甲穿在军装里面,醒时穿,睡觉时也穿,冬天穿得浑身冰凉,夏天穿得大汗淋漓。“部队那时候常常打地铺,不是睡稻草就是睡麦秆,我最渴望的就是能睡上门板,浑身轻松不少。”她记得,有一次,敌人突袭,情况特别紧急,她穿着那件马甲躲进了海边海防团的海船上,有惊无险躲过一劫。
2001年,举行江淮银行建行60周年庆活动,陈克秋和当年在银行工作的几位战友结伴前往盐城,研讨会上,有人开玩笑地问她:“当时,你怎么没想到把金库背回家?”陈克秋笑而不语,因为答案早就明明白白写在了她踩过的每一个脚印里。
怀念三姐
皖南事变前,三姐陈洛涟和陈克秋分两条线路随军转移盐城。到了盐城后,陈洛涟坚决要求到基层锻炼。陈克秋将姐姐送上前往阜宁、阜东的船只。之后,她就再也没能见到姐姐,发给姐姐的信也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后来,陈克秋的信被退了回来,并被告知,姐姐已经牺牲。再后来,她从报刊上读到刘白羽等写的《海上的遭遇》一文,才知道姐姐牺牲的细节。
1943年春天,陈洛涟跟随干部队伍前往中央党校学习,一路上,他们要通过层层封锁。部队决定从海上走,先到山东根据地,再改走陆路。谁知,日军出动了大量兵力,并两门大炮、三架飞机来围攻这支部队。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干部队伍终于乘着暮色搭上了民船。第二天凌晨,这艘民船遭遇敌军巡逻艇,敌人占着艇坚武器精良的优势,在400米处接连扫射。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敌人趁机撤退后,又调来三艘巡逻艇围堵民船。
在战斗中,陈洛涟不幸牺牲,她的丈夫、时任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二十四岁就牺牲的姐姐,在陈克秋记忆里,永远是年轻时的模样。(记者 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