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作品研究 >> 正文
如果说,经由几代红学家和研究者的苦心搜寻,依赖非常有限的史料,大致给我们拼接、勾勒出了曹雪芹的身世和生活轨迹,然而由于没有关于曹雪芹本人的信史记载,正如端木蕻良说的,生前没人给曹雪芹写传记,身后没人给他写行述,甚至连他确定的名字都不曾在可靠的官方档案中出现。那个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生活过的曹雪芹,对于我们,依旧是烟云模糊。
我们只能依赖为数甚少的资料想象曹雪芹。如为人熟知的裕瑞的《枣窗闲笔》中关于雪芹“身胖、头广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的记载,我们可以想象曹雪芹的声容笑貌。但这一记载却又与敦诚的“四十萧然太瘦生”、明义的“王孙瘦损骨嶙峋”似有矛盾。喧嚣热闹一时的各种雪芹小像,后被都证实“此雪芹非彼雪芹”,到底不可靠。
然而藉着“傲骨如君世已奇”的诗句,靠着对《佩刀质酒歌》的解读,我们却可以想象这位不世出的伟大小说家的风神气概。除了这些珍稀的资料之外,唯一能让我们了解曹雪芹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就只有《红楼梦》的小说文本了。
无论是笔记、诗歌还是小说,都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是严谨的学者,要想勾勒出曹雪芹的形象,同样不得不依赖文学想象来填补史料缺乏而留下的空白。我们之所以渴望了解有血有肉的曹雪芹,是因为这个不同凡响的生命个体给我们奉献了成为中国文化集大成之作的小说《红楼梦》。于是,用小说的形式来完成对曹雪芹的文学想象,不只是代偿地满足读者读其文而想知其人的渴望,更为深刻的意义是,曹雪芹的形象塑造与《红楼梦》的来源是一体两面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再现曹雪芹的精神情感世界,同时也是在回答一个难题: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因此,写作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为主人公的小说,其难度足以让很多小说家望而却步。
端木蕻良作为一个“和《红楼梦》有血缘关系”的小说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启动了这样一个庞大而艰难的工程,开始写一部名为《曹雪芹》的历史人物小说。端木蕻良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过重要作品的小说家,这一次创作从动笔肇始,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曹雪芹》因为作家的离世,而没能够最终完成定稿,但仅从出版的部分和作家的相关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端木蕻良如何塑造曹雪芹这一形象的。
首先,端木蕻良在不只一篇文章中强调: “我写的是长篇历史小说,不是在写曹雪芹的传记。”①“请允许我再啰嗦一遍,我不是写传记,我是写小说。”②作家之所以再三提到这一点,除了为自己的创作争取到“虚构”或者“杜撰”的合法权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的关注的重点,不是“曹雪芹”,而是《红楼梦》的作者“。因此端木蕻良才说,“通过《红楼梦》,使人们心目中对曹雪芹已经具备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已经生活在我们的心里,人们都在行踪早已为他立起了不朽的丰碑……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出一个曹雪芹的形象来,我不过是其中一个罢了。”③他又以荷马为例分析,认为无论这是一个行吟诗人的名字,还是几个诗歌的收集者的名字,都不妨碍我们对于荷马史诗的欣赏,也无损于荷马的形象———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盲诗人的伟大形象。因此,端木蕻良在设计小说情节和细节时,虽然最大程度地吸收了红学研究的成果,但却并不拘泥于具体的枝节,而是服务于更高的真实: 如何丰满、生动地塑造出《红楼梦》的作者的形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按照端木蕻良的理解,《曹雪芹》并不是“曹雪芹传”,而是“《红楼梦》传”。作家通过对曹雪芹这一文学形象的塑造,来说明《红楼梦》这样的一部巨著是如何诞生的。
然而,《曹雪芹》是小说,不是论文,作为有着成熟小说观念的作家,端木蕻良依旧将小说的艺术性要求放在了第一位。从我们能看到的《曹雪芹》第一卷第二卷来看,小说笔触优美细腻,叙事线条繁复丰盈,形形色色人物涉及社会各个阶层,这是一副用文字画出的康雍乾时期中国的全景画卷。我们可以说,端木蕻良在用向《红楼梦》致敬的方式,来塑造着《红楼梦》的作者。端木蕻良说: “也只有这样的历史现实,才出现了这样一个曹雪芹。要描绘出一个活的曹雪芹,不把他糅合到时代背景里来写,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了。但是,处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使前波后浪的史实淹没曹雪芹,不使千头万绪的家史纠缠住曹雪芹,又使他本人不裸体开这个历史的浪潮,这就使写作遇到了很多困难。”④艺术就是克服困难。端木蕻良通过将情节在社会、家族两个层面的精心铺设,烘云托月、不写而写地塑造着曹雪芹的文学形象。这里仅举一例做简要分析。小说的时间的起点是1722 年,也即雍正元年,作者将曹雪芹设定为7 岁,但在上卷中,曹寅和李芸的故事却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在端木蕻良的理解中,曹寅是对曹雪芹有重要影响的人,因此,这样的设计,是以“前史”或“预演”的形式,映照着曹雪芹的精神、情感的成长和命运。
第三,端木蕻良对于曹雪芹形象的塑造,是把他放在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历代唯物、进步的思想家的谱系之内进行的。在小说的第一、二卷中,曹雪芹还处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但其思想的萌芽和成长的趋势已经露出端倪。端木蕻良在创作小说《曹雪芹》的同时,还写过一系列的相关文章。如《曹雪芹的情欲观》、《曹雪芹和孔夫子》、《王夫之与曹雪芹》、《曹雪芹与戴震》、《曹雪芹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曹雪芹师楚》等文章,揭示出曹雪芹思想上对于中国历代进步哲学思想的继承性。端木蕻良对于曹雪芹形象的塑造,更为关注的是以文学的手段、生动具体地表达曹雪芹思想的成长轨迹。
《曹雪芹》的巨大价值,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曹雪芹的解读和想象,这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我们在对端木蕻良这位优秀小说家表达敬意的同时,也不得不充满了遗憾。首先是因为《曹雪芹》没能在作家手里最终完稿,因此我们现在也看不到作家对于曹雪芹生命最后阶段是如何想象的。但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端木蕻良对于曹雪芹的“出路”是有考虑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曹雪芹》的去向问题,也经常在我脑子里萦回。感谢《废艺斋残稿》的发现,它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至于它的真实性如何,且不去管它。但它提供给我们的,比凭空虚构的还更富想象力,单凭这一点就足够了。”⑤如果说是《废艺斋残稿》给了作家启发,那么作家给曹雪芹的“出路“,应该是走向民间。另外一个遗憾,就是《曹雪芹》和同时期出现或创作的历史小说一样,秉持着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最为宏大的文学“野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史诗”追求。
“史诗”追求之下的小说创作,通过选取重大的真实历史事件与真实的历史时间相联系、以因果逻辑铺展情节,最后小说整体意义的生成,能够实现对历史进程本质性和必然性的揭示,贯彻着作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表达。具体到《曹雪芹》,作家基本贯彻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通过塑造曹雪芹这一文学形象,完成对于社会历史斗争、进步的真理性表达,某种程度上,这却影响了小说意义建构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从这一点来说,《曹雪芹》恰恰疏离了《红楼梦》。
虽有遗憾,但《曹雪芹》依旧是当代文学弥足珍贵的财富,尤其对于我们理解曹雪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端木蕻良所塑造的曹雪芹的形象,我们可以说是曹雪芹的“标准像”,此后影视、戏剧中对于曹雪芹形象的塑造,与其基本类似。也许有人未必认同这一形象,但它给我们此后的理解和想象提供了基础和重要的参照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