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作品研究 >> 正文

以《桥》为例浅析后五四时期废名的小说创作

//m.zimplifyit.com 2013年08月15日15:54 来源:《文学教育》 菅伟薇

  一。后五四时期的废名及其作品

  20年代中期以来政治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动带来了文学革命的转向,当时以左翼为代表的主流文学,把功利性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使命作为其重心,反映集体的目标。然而,以自由主义作家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学,仍坚守艺术与人道的立场,传承五四精神与作风进行文学创造。而废名因其风骨独特,作品风格平淡隐逸位于其列。

  废名是现代田园诗化小说的开拓者,他的田园小说显现了和当时主流文学完全不同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废名栖身于这种文学,在审美的道路上将目光越过现有的一切,回到诗性的乡土中国,争取一块“自己园地”以“诗意地栖身”。

  1927年,军阀张作霖入北京,改北京大学为京师大学堂。废名对此不满,休学一年。其间迁入西山正黄旗村,终日沉思默想,心情苦闷。此时常谈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李义山的作品。同时,与同乡熊十力交往密切,这期间常到熊处谈论儒道异同等事。1928年,北京大学校名恢复,废名回校复学。在这以后,他阅读了大量的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作品,对他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他仍然保持着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这时,他对杜甫研究,也颇有兴趣。192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经周作人的推荐,废名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教书,担任讲师,讲李义山、温庭筠的作品。除了教学之外,废名还勤于创作,以废名为笔名发表了许多作品,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1928年至1932年,废名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桃园》、《枣》以及长篇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这些小说,题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分子的生活,叙述乡村的平凡人事。在艺术上,既采用外国现代派小说的手法,又吸取我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笔调,使小说诗化,文体简洁奇僻,自创一格。但他的小说由于开拓不深,加上过分追求“隐逸的”趣味,以后的作品终于对乡村社会和人生也逐渐隔膜起来,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了”。

  二。《桥》及其文体特征

  1925年4月,他在《语丝》周刊上开始发表长篇小说《桥》之一章,此后陆续发表一些章节,到1932年,时隔十年之久,才结集成书由上海美成印刷公司出版,被人讥为“十年造桥”。但是,他在十年之内写成第一篇长篇小说,这表明他创作态度十分严谨,艺术上精益求精,比较成熟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桥》的上卷中,上篇写的是小林的乡塾生活以及他与琴子来往的“两小无猜”天真浪漫的情况。下篇展开时,小林已变成走了几千里路回来,出口就诵莎士比亚名句的少年公子了。他回到史家庄,琴子之外,他也会见了细竹。下篇所写的就是小林混在这两个姊妹行中度过牧歌式的乡村岁月。而《桥》的下卷只写成了六段。以后的故事就“且听下文分解”了。

  以《桥》这部作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 自觉地将诗歌意境引入小说,是废名小说的重要特色,废名在小说的体裁上实现了一种创新,就是他以他独有的方式,将诗歌、散文的文体因素带进小说,赋予小说一种诗体形式,我们可以将这种小说称之为“诗体小说”。

  这种诗体小说的特征之一,就是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桥》里面的故事很平淡,平淡得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在上卷的上篇中,作者说的是主人公小林的童年时代,以及他和上篇的女主人公琴子的关系,但作者却把全部的努力都放在当地的风土人物的描写上,对故事本身的展开是完全忽略的。因此,这上卷上篇便凝滞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状态中。直到下篇,增加了另一个女子细竹,才把情节推进了一步。可是,细竹的加入太突然,在上篇毫无暗示,而且这样推进一步之后便又重复停滞起来,下面的文章便似散文一般,没有突出的故事情节。

  诗体小说的特征之二就是它的结构特点,即它的情节和行文间的诗式跳跃,常出现空白。《桥》这本书上卷中的两篇都是分段的叙事和描写,章与章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络贯穿,几乎每章都可独立成篇,因此形成散文化的特点。上篇过渡到下篇,都是“跳过”的。大约除了书中表现的那些玄奥的隐士情趣外,这些“空白”过大,也是废名作品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诗体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语言特点。关于这本书,周作人在此书的序中提到“简练”和“晦涩”两点。简练,一半由于文言的句法,一半由于诗的手法。作者文章晦涩的原因,一是由于上面所说的“简”。但作者不仅爱省字,有时还省去太多的句子甚至省去一段意思。另一方面是由于“跳”,作者联想多,感觉细,爱用比喻,思维往往是跳来跳去的,使读者来不及跟随作者的笔。

  三。废名的出世与入世

  如上所述,《桥》这部小说的文体特征,我们称之为“诗体小说”,体现了作品平淡隐逸的风格特征。这样具有诗意的小说创作与当时的主流文学“左翼文学”是相悖而驰的。废名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世界上的消极成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废名西山隐居,躲起来写小说。对现实的不满而又看不到出路的废名,日益趋向于消极避世,希图从佛学那里寻求解脱,因而作品中的神秘主义倾向严重;另一方面,他在艺术上也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象征主义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中温词、李诗的影响。

  废名的作品被人们认为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似的,这与他的作品回避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从而转向写乡村的宁静生活是不无关系的。鲁迅曾指出:“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处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一个作家不可能完全逃避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废名笔下的现实自有他独特的体认方式,他其实是用特殊的方式表达他对现实的关注,他的作品是立足于现实的。

  《桥》被称为成人的童话,故事自然而来,没有争夺。但里面的小林没有忘记“人生下地是哭的”,他也做过“一个很世俗的梦,醒转来很自哀——世事一点也不能解脱”。琴子也叹息过“唉,做一个人真是麻烦极了”。废名逃离俗世而转向对人类终极关怀,其目的是坚守抱朴守真的人生理想。

  他的作品是对现实有所感悟后的结果。废名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而且这位作家的创作是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而且是有人民性的。在《桥》中三哑是打长工的,他是劳动者,是平凡人和下等人。在这部作品中,三哑虽然不是主要人物,却也并非次要,而且是真实可爱给人印象较深的艺术形象。作者是带着真挚的感情来创造劳动人民形象的。不顾流俗,孤独地走自己的路,需要勇气。而像废名这样的作家孤独地走自己的路,除了自己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这不但需要勇气,同时还要有自足的快乐。废名在后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特别是《桥》这样别开生面的作品,是废名精心建构的诗意的小说世界,是让“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花源”。而废名作为诗化小说的肇始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破天荒”的创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