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丽中国”征文 >> 正文

青藏公路三过格尔木(王宗仁)

//m.zimplifyit.com 2013年08月26日09:13 来源:人民日报 王宗仁

  坐落在巍巍昆仑山下的格尔木,是青藏高原上一座新兴的城市,被誉为昆仑山下的明珠。格尔木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它诞生时只有撑在荒原上的6顶帐篷。那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安营扎寨的修路驻地。这个春天是富有创造力的,将军率领人马在帐篷一侧栽上象征蓬勃生命的杨树、柳树之后,便挥镐扬锹在世界屋脊上筑路。1954年12月青藏公路通车,格尔木随着进藏车轮的滚动,一天比一天拓展,一年比一年繁荣。现在从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大城市乘火车去拉萨,格尔木是必经的咽喉。在亘古生长荒凉、贫穷的地方,新中国的阳光春色孕育了欣欣向荣。

  我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有过上百次来往格尔木的经历,它最初的简陋,后来在“文革”中的荒芜以及这些年来突飞猛进的繁荣,我都是见证人。我要用我自己的视角看格尔木的变化,最亲切最有说服力的是我看到三条路的变迁。这三条路即由东向西穿市而过的青藏公路。格尔木的城市建设发展可以说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化,因而也就出现了青藏公路三次改变过境的路线:一条是最早的金峰路,一条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柴达木路,另一条是眼下正穿市而过的黄河路。青藏公路的这三条过境路记载着格尔木的历史,交响着时代前进的足音。不断改变的过市公路,非但没有磨损格尔木的美丽形象,反而使它变得更繁华更强劲。新路的每次出现就宣告了旧路的死亡,这死亡是新生事物的催生婆。

  金峰路是格尔木最初的路。确切地说,我当初走在这条路上时它还是一条无名路,“金峰”是后来人们赐给它的。1954年青藏公路一通车,它就迫不及待地从荒漠上钻了出来,成为格尔木市委所在地的街道。尽管它是一切从简,坑坑洼洼,有点微风就卷土扬沙,见点雪片就泥泞打滑,但格尔木人还是对它亲热得恨不得抱起亲几口。路边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或半地上半地下的“干打垒”。金峰路上的主要单位是市委院——我实在不敢称它为大院,坦率地说,它很像一户殷实人家的院落,几排平房很踏实地站在院子中央。没有门楼的黑漆门,白天黑夜都敞开着。进出院门的人员多是步行,偶尔可见骑自行车的。市委院的一侧是只能容纳一二十人阅读报刊的文化馆,很小的电影院。我今天仍可以清晰记得的是,这条路上还有饮食服务店、粮食局,有一个只能称作小卖部的综合商店。倒是那几个汽车团方方正正的营院,很让格尔木人关注,有节奏有素养的兵的生活给这个新生的高原小城市平添一种活力。那时候人们习惯称格尔木为兵城,一到节假日路边那些并不宽敞的商场、书店、邮局便涌满了绿军装。金峰路上日夜奔驰着进藏的车队,车轮从小城驶过时,虽然放慢了车速,但仍然大于设计的速度。

  当街墙上出现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8个醒目的大字时,原先雕刻的已经斑斑驳驳模糊不清的那个“保障供给”标语,才很不情愿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格尔木就这样一步三回头地告别金峰路,迈进了柴达木路。这是一条比金峰路宽阔得多也平直得多的柏油沥青路,它代替了青藏公路过境路的使命,即刻向世人宣布:格尔木要从高原新城向资源开发型的城市转型。

  柴达木路诞生的那年,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第三年,火车即将进入格尔木。新的城市建设正搭框架,出现了好几条新路,有南北走向的昆仑路,东西走向的柴达木路,柴达木路向南去接通火车站的路成为江源路。还有盐桥路、察尔汗路、迎宾路……这些路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格尔木面积的扩展,更标志着城市内涵的丰满。路旁随之而起的是新的商厦、新的饭店、新的工矿企业、新的街心花园、新的居民区。尤其惹人上眼的是那几个新建的工厂:高纯镁砂厂、硫酸钾厂、昆仑宝玉石矿厂和磷合金厂……城市总体规划将格尔木定为“青海省西部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基地,以发展盐化、石化工业为主的园林型城市。”生活多么美好!阿尔顿曲克草原的牧歌是美好的,昆仑山巅的六月雪是美好的,望柳庄前新栽的杨柳是美好的。当然柴达木路西端新耸起的那座“军民共建文明青藏运输线”纪念碑更加美好,因为碑下有一对恋人精心留下了他们新婚的第一张照片!是的,格尔木穿过了长长时光的隧道走到改革中诞生的这条柴达木路上,犹如一个中年汉子,虽然寒霜打湿了衣襟,赤脚上沾着新鲜泥巴,但却抑制不住满脸豪情奔放的笑容!

  格尔木的路没有终点,它还要前行。它是层岩封不住的热流,是酷寒冻不死的花瓣,即使最具未卜先知的高人,恐怕也难预测它最终的落脚点。你瞧,青藏公路又改变了穿市而过的路线,这是第三次过境:黄河路。

  这条成为城市东西主轴的路是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以最现代化的高等级过境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它基本上为封闭式道路,涵洞、管道等设施更加完善,使过境的车速更高更稳健。它是格尔木资源更大规模开发的产物,承载着青海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东向西:昆仑经济开发区、格尔木炼油厂、花海子至格尔木原油管道输油处、天然气开发公司、格尔木至拉萨地下输油工程、格尔木自来水公司、青藏铁路研究院、察尔汗盐湖工业集团大厦、格尔木铁路职工生活区、格尔木供电公司、格尔木建材市场……站在黄河路上的每一个单位、每一座大楼乃至每一条小巷,都凝聚着厚重斑斓的昆仑山文化,又汇集着格尔木人崭新的现代意识。格尔木在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更换着自己的衣服——街市上的那些建筑、道路、树丛等,但始终保持清醒的方向:从容而豪迈地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在这个和煦的阳光洒满昆仑山的时刻,我不能淡忘一个地方。我沿着已经显得有些古旧的金峰路走到它的尽头,看到一栋破旧的低矮的小楼房,岁月的烟尘已经使它成为一处文物了。这就是当年出现在格尔木的第一栋楼房,人称“将军楼”。也就是慕生忠将军撑起6顶帐篷的旧址。我在这里流连忘返,沉思了好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